心病证心悸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3-08-25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心 悸 大家对本病的认识 一个病例 一.概述 1、病名 心悸是指 气血阴阳亏虚,或 痰饮瘀血阻滞,致 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心神不宁,引起 心中急剧跳动, 惊慌不安,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 气短、 胸闷,甚至 眩晕、 喘促、 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仲。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仲之病名,但已有类似记载,如“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及“心怵惕”皆为心悸类似症候的描述; 并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同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也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风邪搏于心”可致惊悸。金元·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可以引起心悸。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认为惊悸乃“心虚胆怯之所致”,治宜“宁其心以壮其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作为治疗方剂;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亦有因感受外邪及饮邪停聚而致者,治疗“当随其证,施以治法”。 元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认为惊悸怔忡尚与肝胆有关,并对惊悸与怔忡加以鉴别。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节欲节劳,切戒酒色……不可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 叶天士对惊悸的认识更臻完善,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有内伤七情,操持劳损,痰饮或水湿上阻,清阳失旷,以及暑热时邪,内传心神等。 清代《医林改错》则补充了瘀血亦可导致心悸,并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 相关疾病: 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二.病象: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三.病位  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四.病类 分虚实二类。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 实者多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 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可以夹杂或转化。 五.病性 本虚标实。 本虚:气血不足,阴阳亏损。 标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六.病程 新证者多为实邪,病程较短;旧病复发者,多为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七.病因病机 关键: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 1.体质虚弱 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皆可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气虚及阳或失治误治,心阳受损,失其温煦,可致心悸;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血脉瘀滞,亦致心悸。若虚及脾肾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于心,亦成心悸。血虚日久,心阴损耗,或年老体弱,调摄不善,肝肾阴亏,均致心失滋养,而成心悸。且肝阴不足,失其条达,易致肝阳上亢,肝火内扰,或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火扰心神,皆可扰乱心神而致心悸。此外,肺朝百脉,主治节,若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则心脉运行不畅,心悸不安。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正如唐容川《血证论·怔忡》所云:“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以跳动不安。” 3.情志所伤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不仅暗耗阴血,

文档评论(0)

huaz15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