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断突破(2014备战中考)
推断突破
西城30.(6分)有、、、、和酚酞6种无色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已知:Na2CO3和CaCl2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1)若两溶液混合,溶液呈红色,则其中一种溶液一定是 。
(2)若两溶液混合,有气体生成,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上述⑴和⑵的混合溶液再次混合,有白色固体生成则最终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
(4)若两溶液混合时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第三种溶液,有白色固体生成,则两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若A、B、C、D和E分别是上述6种溶液中的一种。B是A、C反应的产物,E是D、C反应的产物。B、C、E溶液中溶质可能是 。
分甲是常见物质,请问题甲
(2)若甲。甲与反应化学方程式
(4)若甲、乙、、,A的化学式为 ,H的化学式为 。
(2)B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A~I九种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有 种。
(5)将G与F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写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 (填化学式)。
30.(6分)以下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由H、C、N、O、S、Na、Ca、Fe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
(1)甲组同学实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则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2)乙组同学通过实验发现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两端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3)丙组同学按下图进行实验,先关闭弹簧夹K,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试剂 H2O
顺义
30.(7分)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铁、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为确定其成分,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提示:CaCl2+Na2CO3=CaCO3↓+2NaCl)
(1)步骤Ⅰ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固体A中含有的物质是 。
(2)步骤Ⅱ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黄色溶液C中的溶质有 。
(3)步骤Ⅲ几位同学的设计略有不同,根据他们的设计,你推测,固体粉末中含有 。
(4)小丽同学提出:若步骤Ⅲ只用到酚酞,也得出正确的结论,她的方法是 。
怀柔30.(9分)从C、H、O、N、S、P、Na、Fe、Ba等9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离子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硫酸钠中的阴离子 ;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 ;能使木材、纸张变黑的酸 ;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 ;用于造纸、洗涤剂的盐 。
(2)一种暗红色的固体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 。
(3)高炉炼铁(以赤铁矿为例)过程中还原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
(4)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 。
(5)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 。
30.(6分) 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它们是由H、C、O、Na、Cl、Ca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均小于100。
(1)取少量A的无色溶液,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A的水溶液呈_______性。
(2)向上述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气体B,无浑浊现象,且发生反应后溶液仍为蓝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向(2)所得溶液中加入一定量C的溶液,出现浑浊现象。过滤后,滤液仍为蓝色。由此推断,A物质是_______(写化学式),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向滤液中逐滴加入D溶液至过量,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最终溶液变为红色。开始一段时间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滤液中的成分与D溶液反应,有氯化钠、碳酸氢钠和水生成,请写出该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谷
30.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 的化合物,丙是单质;乙通常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丙;它们之间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