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新教材中文言文入选的篇目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一筹。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总体而言,课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因此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1、可以帮助准确发现和纠正已有注释的谬误《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课本注通授。 常见选本也都作此解释。《说文》:受,相付也。而《集韵》引《说文》,下有一曰:承也四字。王筠据以增之,曰:手部:承,受也。按《广雅·释诂三》:受,得也。与承义相近。《管子·海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房注:受,取也。皆与相付之解相反。王筠韪取得之义,而非相付之解,云: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既然受通授,为什么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逗者之授却不作受?可见其中必有说法。据张文斌《辨疑》说,受业当作授业,这个受既不是授的通假字,也不是授的古今字,而可能是后人传写或刊刻错误造成的。求学曰受业,教学曰授业,早在先秦两汉就已经泾渭分明。《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皆为求学。此外,甲骨文只有受,没有授。受只表接受之意,后来字义演变,受有给予、接受双重含义。给予义是另造的,即授字。《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2、可以帮助准确解释文选中当注未注之处《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抱字课本未注,但这里并非“抱着”的意思。《广韵》皓韵:簿浩切,抱,持也。《集韵》皓韵:簿皓切,怀也。乃常言。《说文》:抱,释为引取也。琵琶女若是真的将琵琶抱在怀里,是遮不住脸的。黄灵庚以为抱是把的通假字,把是举拿的意思。唐诗中二字大多通用。《全唐诗》中抱字用作把字或把字用作抱字的例子不少,如罗邺《镜》: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周贺《寄海宁李明府》:把疏寻书义,澄心得狱情。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把即抱也。《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句中的暂字课本注。《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可知暂有碎然、突然义。暂逐人即突然追逐人,使人猝不及防。《史记·李将军列传》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是说突然跳上胡儿马。可知白居易诗中的声暂歇也应是声音突然停止的意思。而银瓶乍破水浆进句紧承凝绝不通声暂歇描摹声音突然停止后又突然爆发,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效果。下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课本注暂忽然一下子。就很准确。?在各类文言文教材中,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解释一般都有固定的术语,如通假字常用某字通某字异体字常用某字同某字古今字则常用某字后来某。但在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这些术语用得十分混乱。汉字数量很少,常常用一个字形表示多个词。随着的发展,这种兼职情况对书面交际越来越不利,人们就又造了一些相应的新的字形,去分担旧字形的。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可见今字的意义只是属于古字其中的某一义项,而不是今字承担了古字所有的义项。对于古今字的注释,教材中大多地方都用了“同”或“通”这一术语,显然是错误的。下面就以具体分析。 (1)《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共通供。
二者应为古今字关系。共的本义为两手同举一重物供给义是在共这一意义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字因为共还有供所不具有的义项二者不能判为通假字关系。 (2)《鸿门宴》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注内通纳。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应该判为古今字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