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遇乐元宵概要
李清照 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家庭教育良好,学术、创作气氛浓厚。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是散文家、学者,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知书能文。她十八岁结婚。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1127年靖康之变造成她后半生的不幸,丈夫病死、典籍散失,在辗转漂流、孤苦寂寞中度过晚年。 生平 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发现李并没有预想中的家财,而李也发现张的虚情假意,甚至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狱卒,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李清照的创作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令慢均工,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形成“易安体”。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永 遇 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创作背景 ???? 1127年金人入侵毁了李清照静谧幽静的书斋和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李清照夫妇从北方逃往江南。途中夫妻俩花费无数心血才搜集整理起来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到江南不久,丈夫由于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个因国破家亡而孤苦无依的寡妇。国破、家毁、夫死,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她倍受磨难与打击,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变故,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过着贫困凄苦的生活,直至寂寞的离开人间。因此,李清照晚景十分凄苦。其词更为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 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是后期词作代表作之一。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向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写的是元夕绚丽的暮景,意即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如璧玉一般,在空中弥漫。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人在何处”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叹? 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好。 )。人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是象征团圆的日子,自然会有流落异乡、置身何处的感叹。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是紧扣元宵节而写初春之景,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 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 落笔,通过笛声传来《梅花落》的曲调。 “春意知几许”,自有一种伤春惜春之意,春冬之时,梅花凋残,杨柳罩上寒烟,春色有多少,春意有多浓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谓值此佳节良辰与融和天气,难道转眼间就没有风雨了吗?这反映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理 ? 这又在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时值春天却谓春意尚少,元宵佳节加上融和天气,又联想到风雨,这样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忧惧的特殊心境。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作者为什么婉言辞谢了“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 ?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整个上片,所有乐景的描写,都是为表现哀情而存在的。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