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解决大遗址区居民问题的“城中村”模式与“新农村”模式.pdf

解决大遗址区居民问题的“城中村”模式与“新农村”模式.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决大遗址区居民问题的“城中村”模式与“新农村”模式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月,第4l卷第3期,May,2011,Vo1.41,No.3 JournM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MSciencesEdition) 【历史研究】 解决大遗址区居民问题的 “城中村 模式与 “新农村”模式 周剑虹,王建新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从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内居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解决这一矛盾 的两种途径,即 “城中村”和 “新农村”模式。通过探讨两种模式的适用性及其缺陷,得出只有从遗 址的实际情况入手,选择适当的模式,才能实现遗址区内居民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存的结论。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遗址区居民;“城中村”模式;新农村 “模式”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3-0102-04 存,只留下下部的基础部分,成为土遗址。在这样的 一 、 问题的提出 情况下,占压在遗迹本体上的现代居民和房屋建筑, 以古代城市、宫殿、陵墓、寺院等为代表的大型 不可避免的会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为了保护和展 遗址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是 示这些遗址,搬迁 占压在遗迹本体上的现代居民和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由于古今人类 村落是必需的保护措施。此外,因文物本体保护和 对居住环境选择的相通,除了少数因环境变迁成为 遗址景观保护的需要 ,在遗迹本体近边区域和遗迹 人烟稀少或无人区的大遗址外,绝大多数大遗址 内 集中分布的区域即遗址重点保护范围内的居民与村 都有现代居民居住,人类活动成为大遗址的主要破 落也应逐步搬迁。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 坏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遗址保护的限制,许多 键在于,遗址区内的居民是否必须全部迁出?应采 大遗址在城市中或城市边缘形成了农村区域,沦为 取什么方式安置搬迁居民?在实践过程中,目前存 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的角落,市政基 在着 “城中村”模式和 “新农村”模式两种安置搬迁 础设施严重缺乏,居民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与遗址 方式。 区周边迅速发展的城市建成区相比,遗址区内居民 二、“城中村”模式 经济收人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他们对 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认同和理解,也成为遗址区内违 在我国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对城市 法违章事件不断发生、对遗址的人为破坏活动不断 内原来的农村区域即 “城中村”进行改造,整体搬迁 蔓延的重要诱因。 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改变他们的身份和居住条件、生 因此,如何解决大遗址区居民问题,成为当前我 业结构,使这些区域迅速城市化,被称为 “城中村” 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难点和关键。 改造。“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在居民搬迁、安置 土木结构是我国的建筑传统,经过历年的自然 和补偿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对策和办法,称 侵蚀和人为破坏,大多数古代木结构建筑已荡然无 为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简称 “城中村”模式)。 收稿 日期:2010—12-02;修回日期 :2011-03-01 作者简介:周剑虹,女,上海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近年来,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