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济与地方治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经济与地方治理

道德經濟與地方治理: 由淡新檔案看清代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 林玉茹 一、前言 自 16 世紀以來,臺灣成為東亞航線的重要節點,船隻往來漸多。清領臺以 後,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船隻貿易更加密切。然而,由於颱風、洋流、季風以及沿 岸暗礁和沙洲密佈的影響,促使船難頻頻發生。特別是 1860 年臺灣開港之後, 西洋船隻源源而來,船難紀錄甚多。1 清廷雖然早於康熙朝制訂各種外國船難救助和遣返規定,至乾隆時期更確立 2 了救助制度, 但是因船難而產生的村民集體搶船事件卻經常可見。搶船常被誤 3 以為是海盜, 事實上其與海盜不同,即使在《大清律例》或各種檔案奏摺中對 其處置也有明顯區別。所謂海盜,指海上的強盜,清代對海盜的分類依危害地區 4 和規模而分成土盜和洋盜。 搶船是指沿海居民因為「行船遭風著淺」,而「乘時 5 搶奪人財物,甚或拆毀船隻者」,一般視為「乘危搶奪」。他們有異於海盜往往 戕害人命、拘押人身以勒索,或是清末臺灣船難事件中生番(未歸化的原住民) 殺害船員和乘客的事例。基本上,搶船的村民並不隨便傷害無辜的他者。 搶船習慣並非僅在臺灣發生,而是普遍存在於中國沿海,從山東、福建、廣 東、香港直至海南均有搶船紀錄,福建省沿海地區尤盛。西歐則早在古代時期, 沿海居民就有搶奪難船的習慣,至中世時「遭難物佔有權」的觀念更為普及化, 海岸所有權人擁有遭難物的先占權。6 18 世紀中葉,英國仍時有搶奪難船的事件 7 發生,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始確立人命救助體制,至 19 世紀後半才完全根絕。 日 1根據湯熙勇的統計,自雍正 7 年至道光 18 年( 1729-1838)共有 86 艘軍方和官府船隻失事;清 統治臺灣時期,則有 182 件外籍船難事件。〈清代臺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收於湯熙勇主編,《中 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7 (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49-550 、552 。 2 劉序楓,〈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兼論海難民遣返網絡的形成〉,《故宮學術 季刊》23 (3 )(2006 年 3 月),頁96-98 ;劉序楓,〈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其遣返制 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收於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編輯,《第八回琉中歷史關 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沖繩: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2001),頁 4-5 。 3 舉例而言,淡新檔案中有 3 案搶船糾紛,戴炎輝即將兩案置於海盜款,一案置於強盜款。 4土盜是指沿海一帶零星而小規模的海盜;洋盜則指擁有夷艇洋炮的大幫海盜,活動範圍甚廣。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面臨的海盜問題〉,收於《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 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頁 28。 5 例如乾隆 53 年( 1788)9 月於鹿耳門口發生的搶船事件,臺灣總兵奎林等奏報該案時即以「乘 危搶奪」稱之。中研院史語所編,《明清史料己編》10 (臺北:作者印行,1957),頁 979 。《福 建省例》記載閩省禁止的 19 項「惡習」中也包含「乘危搶奪」。(臺灣文獻叢刊,以下簡稱文叢, 第 199 種,頁 881-882 、889-890 ) 6 金指正三,《近世海難救助制度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8),頁1 。 7例如,1751 年 1 月 England 西南端的 Cornwall 州內港口附近即發生貧民、農場主以及零售商等 1 本則至少在 5 世紀時已有搶船紀錄,中世時甚至不論遭難物有無所有人,均由遭 難地的領主來支配,而有所謂「沿海地收益權」或是「遭難物佔有權」的習慣。 直至戰國時期,特別是豐臣秀吉統治時代,確立海難救助的習慣,德川幕府時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