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课堂复习教师用书:专题1+第1讲+化学与STSE+化学用语+Word版含答案.doc
化 学 基 本 概 念第1讲 化学与STSE 化学用语
考纲定位 命题热点及考频考题 核心素养 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
2.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3.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5.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意义。
6.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
7.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8.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9.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等。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2017年Ⅰ卷T8;
2015年Ⅰ卷T7 1.社会责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化学有关的环保、科技、化工、能源等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化学与STSE
2017年Ⅰ卷T7;2017年Ⅲ卷T7;2016年Ⅰ卷T7;2016年Ⅲ卷T7;2015年Ⅱ卷T7;2014年Ⅰ卷T8 2.科学精神——通过了解传统化学中的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3.重要的化学用语
2016年Ⅰ卷T28(1);2016年Ⅱ卷T26(1);2016年Ⅲ卷T27(1);2014年Ⅱ卷T27(1)(2) 3.微观探析——通过化学用语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命题热点1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储知识——剖解重点难点备考·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考查角度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 “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煮沸、浸取、过滤等。
(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硝酸)性质的描述;古代铜器、铜钱成分为铜合金,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等。
2.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类试题解题关键
(1)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体现了化学的久远与魅力。解决此类问题要认真读题,认真阅读题干中的文字信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回答。如“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中“置火上”、“器覆之”、“烟上飞”、“凝结”等明确指明了“升华”的操作特点等。
(2)根据古典文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体现化学学科素养,反映化学最本质的特征。如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研究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记录和多积累。
■对点练——沿着高考方向训练·
1.《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D [由题意“水银(Hg)加热”制丹,则“丹”应是氧化物。]
2.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导学号
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A [A项,沙中淘金是物理变化;B、C、D项均涉及燃烧,故都涉及化学反应。]
3.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
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
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
D.水银能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