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第2讲 传播学研究 一、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二、大众媒介 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谁传播给谁?(来源和接收者) 为什么传播?(作用和目的) 传播如何发生?(渠道、语言和符码) 传播什么?(内容、出处和信息类型) 传播的结果怎样(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 为了告之、理解或行动? 传播学的先驱与大师 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卢因 Kurt Lewin,(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传播学教材。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传播学的发展 李普曼的舆论学研究 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与五个W模式 拉札斯菲尔德的选举调查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霍夫兰的态度改变研究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 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 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研究 不同层次的传播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小团体传播(家庭、伙伴层面) 团体传播(地方性社区层面) 组织传播(机构层面) 大众传播(社会层面) 全球传播(国际层面) 人类的传播行为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团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研究传播过程 不同类型的传播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 规范理论 操作理论 日常理论 研究分析方法的不同 结构方法 主要来源于社会学,不过也包含了历史,法律和经济观点。它的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而不是“媒介中心”论,它的首要关注目标则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到目前为止,结构方法所探讨的问题,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类型的影响上。 行为方法 根源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不过,也可以算是一种社会学的衍生。总的来说,个体行为特别是与传播讯息的选择,处理和反映(也就是媒介利用和影响)有关的内容是它的兴趣目标。 文化方法 发源于人文科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虽然文化方法的潜力很大,但它主要被应用于意义和语言问题,以及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经验的细节上。 方法的差异与传播学流派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着眼于传播过程及有关要素与环节,特别是传播效果的微观研究。以实用为目的。 维护现有的传播制度 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较大,注重定量分析,有实证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注意大众传播制度和社会及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 主张以批判方法去研究问题,着眼于突破现有秩序的激烈变革。 既有定量分析,更注意定性分析 中国传播学二十年 从新闻学到传播学(采编之道、宣传之方) 施拉姆对中国传播学的贡献 半信半疑、半推半就 资产阶级自由化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确立 登堂入室、反客为主 传播学研究的困惑 传播学研究任重道远 第2讲 传播学研究 一、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二、大众媒介 大众社会(Mass society) 是指一种社会形式,理论上被认为是 由少数相互联系的精英所支配,他们通常通过劝服或操纵的方式,控制了生活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社会要素。这一词汇最初被激进的批评家(尤其是米尔斯C. Wright Mills)应用于战后的美国,也被政治理论家应用到受到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欧洲社会。大规模、集中式的社会组织非常典型,并伴随着沉沦、杂乱、颓废与无力感一起出现。大众媒介正是组成与维持大众社会的必要工具。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大约在20世纪30到70年代大众文化成为热 门话题,这一术语描述的“大众的文化”通常意味着以未受过教育的“没有文化”的大多数人为诉求对象的娱乐和小说的“低级”形式,也就是“精英文化”的相对面。而文化的改变以及对于流行文化的新感知,已经改变了这一词汇的意义,让它变得多余或者惹人生厌。与经验性的效力相比,大众文化更加具有意识形态性(赞同精英文化的价值),因为只有少数人企图涉入“大众文化”,至少是涉入大众文化的某些层面。 大众媒介机构 主要活动是符号性内容的制作与传送 媒介在“公共范围”内运作,因此受到相关的约束 作为传送者和接收者的参与活动,都是属于自愿性的 组织在形式上是专业化的和官僚的 媒介是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