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共42张PPT).ppt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共42张PPT).pptx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共42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学们,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的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与丁肇中先生一起探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1理解本文的论题、论点和结论,及三者的关系。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实验精神。234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yōngzhàoxīyì丁肇中 华裔 朱熹 中庸mòcuòlúnpánɡ huáng 不知所措 彷 徨 论语 埋没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一帆风顺:修身齐家: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同学们,丁肇中先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怎样的论题?1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论题。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2题目就是论点,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4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5段):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二层(第6~12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同学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传统教育是如何对待格物致知的?请大家有感情朗读第2~5段,结合下面问题体会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怎样的。《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1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为什么说用“格物”和“致知”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2 因为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和“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恰恰是一致的。所以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在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为什么会被埋没?3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作者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4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第5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运用了道理论证,有说服力地论述了“王阳明的观点,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