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健康教育讲座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多动症健康教育讲座PPT

目的: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改善社会功能状况。 要求: 用药时间长; 需要长期坚持服药。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短效:利他林 长效:专注达 其他:中成药等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社交技能训练 学校家庭教育训练 游戏治疗 行为治疗 阳性强化法 消退法 厌恶疗法:给予相应惩罚 矫枉过正疗法 暂时隔离法 教育训练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老师 家长 医师 家庭教育 转变认识,认识多动症的本质; 通过关注增加良好儿童行为; 暂时隔离法减少不恰当行为; 避免不良刺激; 拟定计划,规范作息时间。 学校教育 1.提高对多动症的认识 明确多动症的本质:生物学基础; 多动症的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密切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改善预后 学校持续性干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主办单位: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 主持单位: 卫生部 疾控司 教育部 体卫艺司 认识多动症 深圳市儿童医院 周家秀博士 专注中国儿童阳光之路健康教育 什么是ADHD 学龄前期:坐不住,静不下来, 不守纪律,不听招呼。 学龄期: 上课 坐不住,小动作多,骚扰同学。 课后 乱奔乱跑,惹是生非。 有的 常玩头发、咬铅笔等。 “聪明面孔笨肚肠”,对学习不感兴趣随着年级升高,成绩逐渐下降。 成绩波动性大,像橡皮筋一样。 典型表现 目录 概述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诊断 危害 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指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见儿童青少年期行为障碍。 概述 为什么过去没有听说过ADHD? ADHD是客观存在的。 国外研究已一百多年,我国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很少,大家对ADHD比较陌生。 我们小时候,班级里总会有几个所谓的“调皮大王”学生,可能就是ADHD的患儿。 父母的关注和重视:父母对子女要求高,关注更多,认识加深。 医务人员认识水平的提高 治疗效果的影响:部分ADHD儿童经过治疗后自控力得到加强,学习成绩提高,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多了,显得“ADHD也就越来越多了”。 大力宣传:各种媒体不适时机的大力宣传。 ADHD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神经解剖 神经化学 遗传因素 CNS损伤 环境因素 ADHD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 注意障碍 多动 / 冲动 ADHD的注意障碍的特点 主动注意弱,被动注意强 主动注意时间缩短(5-10分钟)。 持久注意困难。 注意容易分散,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枯燥环境注意集中困难。 ADHD注意障碍的常见表现 粗心大意,看错、看漏字。 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不完成任务和指令(没听见)。 丢三拉四。 容易分心。 ADHD的“多动/冲动”有何特点 “多动”是逐渐出现的。 行为动作常无目的性。 并非任何时候都“多动”。 并非所有患儿都“多动”: “不动的ADHD” “多动”大多至青春期后逐渐消失。 ADHD “多动、冲动”的常见表现 活动多,不知疲倦,难以停下来。 在不合当的场合过多地奔跑或爬上爬下。 小动作多,或在座位上扭动,易擅自离座。 话多,抢答问题,插嘴或打断别人讲话。 不能安静地参加游戏或课余活动。 难以安静地等待轮换。 冲动,易发脾气,人际关系差。 ADHD的其他表现 学习困难。 感觉统合功能异常。 神经系统软体征。 提示ADHD的线索 不安静、好动。 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难于集中。 和同学搞不好关系。 学习成绩不佳。 关于儿童ADHD认识的误解 天性好动是“正常”的 好动=ADHD “学习不好” = ADHD ADHD是学习上“懒”和“不要” 看TV一动不动,“不是ADHD” 游戏打的好,“不是ADHD” “管教不严”可导致ADHD ADHD孩子多是坏孩子 ADHD的临床分类 注意缺陷型 多动/冲动型 混合型 ADHD的共患疾病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 54%-93% 品行障碍(CD): 42.7%-56% 抽动障碍: 30-35% 焦虑性障碍: 25%-50.8% 抑郁性障碍: 13-26.8% 双相情感障碍: 22% 学习障碍(LD): 10%-92% 诊断信息来源 儿 童 医生诊断 父 母 教 师 诊断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 临床描述和诊断指南 研究用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Ⅳ(1994) 中国精神障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