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概要

第八章 散文的文坛文风改革 一、古文运动 1、定义 古文运动是一种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目的是要改变六朝以来的骈文体和绮丽浮靡的文风,恢复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散文文风(即古文文风),并且使古文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恢复古文文体文风的运动就是古文运动。 2、古文运动的主张 (1)文以明道、不平则鸣 (2)闳中肆外、气盛言宜 (3)文章的语言方面: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文从字顺,要求从字句到文章的全面革新 (4)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的遗产。 韩愈的创作 主要有散文和诗歌,散文大致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类。 ?论说文 明道之文: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这类散文思想陈旧、且少文学色彩。 不平之文:这类散文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 如《杂说》四,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慨叹名马不遇伯乐而见辱骈死,揭露封建社会压抑摧残人才的现实。 又如《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轻视学习的社会风气,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接着层层深入,借用古今、长幼、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位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申说“必有师”的道理,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记叙文,主要为人物传记 最为著名的为《张中丞传后序》——写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一段最为精彩。 仅寥寥数语,人物声貌如见,其刚烈忠义之性格也在拔刀断指的动作描写中鲜明地展现出来。 ?抒情文 主要有祭文、书信、赠序等,在这些散文中,作者喜欢把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如《祭十二郎文》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祭文是祭奠亲友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但不多见。韩愈以前的祭文,内容多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以寓哀悼之意;形式一般都是骈文或四字一句的韵文,比较呆板。 ——祭文是祭奠亲友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但不多见。韩愈以前的祭文,内容多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以寓哀悼之意;形式一般都是骈文或四字一句的韵文,比较呆板。 韩愈这篇祭文,通篇用散体,全篇都叙写他和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在祭文中是首例。 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 “至情”之文。 柳宗元的创作 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但他的“道”与韩愈不同,他更侧重于“辅时及物”、“急生民之困”的一面,因而柳宗元更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在写作古文领域,韩愈提倡创新,柳宗元更多地学习魏晋六朝作品,融合南北文风。 2)散文 分论说、寓言小品、传记、山水游记、骚体杂文五类。 ?寓言小品 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富于独创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寓言小品的特点是: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绘声绘影,既集中了动物本身的特性,形象鲜明生动,又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 《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蝜蝂传》(p206)——这篇寓言里,作者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小虫形象,这形象本身包含着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传记 也是柳宗元散文中具有独创性的一部分,传记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为普通百姓立传,突破了以往传记不为普通人物立传的传统。如《种树郭橐驼传》写种树的老人;《梓人传》写木匠。《童区寄传》写放牧的儿童。《宋清传》写集市上的药商。 《段太尉逸事传》只写人物的片段故事,风格与韩不同,直叙事实,不涉及抒情议论。 ?山水游记 由柳宗元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散文体裁,以《永州八记》为代表,在其散文中成就最高。 他的山水游记能传景物之神,又能借物写心,抒发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是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ǎ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文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