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中渗透的物理学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物理教材中渗透的物理学史.ppt

一、中学物理教材对物理学史的呈现 1. 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2. 作为课后阅读材料; 3. 作为扩展性资料插入; 4. 作为旁批、旁注插入; 5. 在物理绪言课中引入。 二、关注物理原理及定律的发现过程 例1.万有引力规律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地球宇宙中心论 地心本轮说,持续近2000年 1534年 波兰 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 日心说 1600年2月17日 意大利 布鲁诺(G.Bruno,1548~1600)因宣传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同时伽利略被审讯,被迫沉默。 1576年【丹麦】 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以误差仅为 的精确天文观察,意识到哥白尼体系的优点 1609年 【德 】开普勒(J.Kepler,1571~1603)在第谷基础上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1600年 英 吉尔伯特(W.Gilbert,1544~1603)指出:引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力的大小与物质的多少以及距离有关。 1644年 法 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提出“旋涡”引力说 1645年 法 布里阿德(I.Bulliadus)提出:太阳引力和物体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假说 1666年 意大利 玻列利(A.Borelli,1608~1678)提出引力是距离的幂的某种函数,行星在向心力和离心力平衡时,绕太阳作稳定转动。 1669年 荷兰 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以“水碗实验”支持笛卡尔的“旋涡说” 1673年,惠更斯导出单摆周期公式并发现赤道与其它地方,物重不同,表明重量与质量概念上有差异。 1679年 英 哈雷(E.Halley 1656~1742)导出作用于行星引力与其到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680年 英国 胡克(R.Hooke,1635~1703)提出:引力反比于距离的平方猜测。 1687年 英 牛顿(I.Newton,1642~1727)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证明物体围绕中心运动有一向心力;物体沿椭圆轨道运动,向心力与质点到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沿轨道运行的每个质点既被吸引,也具有吸引中心……宇宙重的物体都在彼此吸引。 例2.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1897年 英 汤姆逊(J.J.Thomson,1856~1940)先是测出电子的荷质比,后发现电子,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1913年 丹麦 玻尔(N.Bohr,1885~1962)提出量子化的原子模型: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 ——定态;电子处在一些分立的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而不产生辐射; 二、领悟物理原理、定律的发现方法 例3.自由落体探究活动的方法 1.反证归谬法 伽利略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进而猜想:物体的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三、甄别各学派、假说间的争议 例5.光的本质说 1672年 牛顿第一篇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记载了他的棱镜色散试验(被《物理学世界》杂志评为历史上十大“最美丽”实验之一) 17世纪70年代,牛顿指出:光是沿着直线高速传播的粒子流。 合理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及影的形成 不能解释光的折射、光的独立传播原理。 1678年 荷兰 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以光的独立传播规律为基础,提出:光是某种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光是某种波。 合理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 无法解释光的波长很短、光照射到不透明物后会留下影子。 19世纪前,微粒说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经典你学已成完美体系,使人易接受机械运动模型的微粒说; (2)牛顿作为权威,人们思想易被权威束缚; (3)波动说比较粗糙,对解释光的直线传播没有足够说服力。 1801年 英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独创双孔干涉实验,展示干涉现象、总结干涉原理。 1809年 法 马吕斯(E.L.Malus,1775~1812)发现反射光的偏振现象和平面偏振光通过晶体后光强变化。 1811年 英 布儒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现光线射向两种介质的界面,当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时,反射光成为了平面偏振光。 从而引起科学界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谁是谁非的争议。 1815年 法 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向法国科学院提交关于光的衍射报告,更明确惠更斯原理的物理意义,成功地解释了各种衍射现象。 1819年 菲涅耳和阿拉果(法 D.F.J.Arago,1786~1853)合作,用实验验证光是横波。 19世纪初,光的干涉、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波动理论圆满解释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