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点新材料保险政策解读-吉安市工信委.ppt

2017年重点新材料保险政策解读-吉安市工信委.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重点新材料保险政策解读-吉安市工信委.ppt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 政策解读 2017年10月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一)加快新材料应用是当前工作重点之一 新材料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下游领域高端产品质量的“卡脖子”环节。 长期以来,由于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不够重视,新材料产品生产与应用相互脱节,导致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新材料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首批次机制主要意义 ● 有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 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 ● 有助于促进新材料生产应用相结合。 ● 有助于与“首台套”政策相互衔接。 ● 有利于为新材料产品背书,增强市场信心。 二、政策解读 (一)什么是首批次? 首批次新材料是用户在首年度内购买使用《目录》内的 同品种、同技术规格参数的新材料产品。 符合两个条件: 条件一,属于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两用的新材料发展方向在品种、规格、性能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已完成产业化开发建设,但尚处于市场验证或初期应用阶段;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应用风险较高,示范意义较大。 条件二,用户在首年度内购买使用《目录》内的同品种、 同技术规格参数的新材料产品。 新材料的技术定型周期长,在导入阶段多采用“小批量、 多批次”方式供货。用数量上的“批次” 难以概括不同材料的特点。一般来说,新材料的市场导入期往往在2-3年左右,生产企业会根据应用情况,逐步调整后续产品的质量性能,最终达到用户要求。采用“首年度”来定义,有助于鼓励材料应用企业大胆使用新材料,缩短应用示范周期,真正达到首批次机制的政策目的。 (二)如何理解“首年度”? 《目录》有效期内,用户首次购买新材料产品开始的一年内,即为该用户购买此产品的“首年度”。 例如,在2017年版的《目录》有效期内,某用户单位(简称企业A)于2017年10月25日首次购买某炭纤维生产企业(简称企业B)的炭纤维产品,则2017年10月25日到2018年10月24日为“首年度”定义,企业A在这个时间段内购买的全部企业B的碳纤维产品都可以享受保险补贴。 今年是试点第一年,只要有购买使用的,都属于首年度! 一对多的情况也同样适用: 在2017年版的《目录》有效期内,有三个用户单位(简称企业A、B、C)于2017年10月25日首次购买某碳纤维生产企业(简称甲)的碳纤维产品,则2017年10月25日至2018年10月24日为 “首年度”定义,三个企业在这个时间段内购买的全部企业甲的产品都可以享受补贴。 今年没在,明年列入,则明年开始算: 如果生产企业甲,生产的产品没有在2017年版的《目录》里,则用户企业A在2017年购买的产品是无法享受保险补贴的。如果2018年的《目录》更新了,那么生产企业甲与A企业之间的购买可以看做首批次购买。 (三)保险险种及保障范围? 针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机制重点针对新材料推广应用中存在的特殊风险,保监会指导保险公司提供定制化的新材料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产品(简称新材料保险),承保新材料质量风险、责任风险。 质量风险:主要保障因新材料质量缺陷造成的合同用户企业更换或退货风险。 责任风险:主要保障因新材料质量缺陷造成合同用户企业财产损失或发生人身伤亡风险。 (四)保额、费率水平及补贴比例 1、综合产品自身价值及责任风险来确定责任限额 首台套的责任限额是按照采购合同金额确定的。相对于重大技术装备来说,新材料的自身价值相对较低,但其对用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却影响较大。 首批次机制的责任限额将根据采购合同金额以及产品可能造成的责任损失额来综合确定。原则上,保险金额不超过合同金额的5倍,且最高不超过5亿元人民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审慎利用放大倍数。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这个放大的倍数。特别是在试点期间,放大到5倍的产品一定是要影响重大、意义突出的产品才行。 如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