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庸官之议与治庸之道-广州大学.PDF

中国古代庸官之议与治庸之道-广州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庸官之议与治庸之道-广州大学.PDF

第15卷第8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5No.8 2016年8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Aug.2016 中国古代庸官之议与治庸之道 程 潮a,b (广州大学a.广州廉政建设研究中心,b.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 “庸官”在中国古代有各种称谓,这些不同的称谓表明了人们对庸官的各种憎恶之情。 庸官因其能力、态度的不同,又有各种表征。庸官在中国古代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根源。庸官拿着俸禄却不作为,于国于民无益,这无疑是一种罪过;庸官因其不作为而放任贪暴现 象的发生,其危害甚于酷吏。为了打击和抑制庸官,中国古代形成了内外并举的治庸机制。   关键词: 庸官;表征;成因;危害;治庸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6)08001206   所谓庸官,是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业绩平平的官 “放荡”的旷官,矫语清高,以“礼法”为拘牵,视“簿书”为 员。庸官因其碌碌无为,不但不能利国利民,反而会误国 鄙俗,遗落一切,宅其心于“世事之表”,以“纵情自娱”。 误民。因此,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庸官都为世人所不 二曰“具臣”,即备位充数的官员。《论语 ·先进》记 容。本文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本(偶涉晚清文本)为依据, 载:孔子弟子仲由和冉求为季氏家臣,他们明知季氏有谋 对中国古代关于庸官的称谓、表征、成因、危害及治庸之道 逆之心,却既不能阻止,又不愿离开,故孔子将他们斥为 的探索进行一番梳理,以为我国当前的治庸之策提供借鉴 “具臣”。汉代刘向在《说苑 ·臣术》中将“具臣”刻画为: 价值。 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人主急需 良策时,却不肯“尽节”,安然地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 一、庸官的称谓 三曰“庸人”,即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官员。据《荀 子 ·哀公》记载:孔子将人分为“庸人”“士”“君子”“贤 “庸官”在中国古代有各种称谓,这些称谓都是因人 人”和“大圣”五等。“庸人”即“庸官”,其表现是:口不能 们对庸官的憎恶所起的。我们大致可以从古书中搜出庸 道“善言”(好话),心不知“邑邑”(忧愁),不知选用“贤人 官的以下称谓。 善士”来为己分忧;行动时不知“所务”(干什么),止立时 一曰“旷官”或“空官”,即空居官位,不称职的官员。 不知“所定”(站在哪里);日择于物,不知“所贵”(何物贵 “旷官”语出《尚书 ·皋陶谟》:“无旷庶官。”孔安国在《尚 重),从物如流,不知“所归”(归宿在哪);为“五凿”(五 书正义 ·皋陶谟》释曰:“位非其人为旷官”。清世祖在 官)所“正”(主宰),“心”从而变“坏”。 《御制人臣儆心录 ·旷官论》中根据官员的主观动机,将 四曰“焉能为有无底人”,即道德不高、无足轻重的官 “旷官”分为四类:“怠弛便己型”,即食国厚禄,占据高位, 员。语出《论语 ·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 却贪图安逸享受,无意于建功立业;“庸鄙诿众型”,即在 有?焉能为亡?”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将“焉能为有、 位期间碌碌无为,推诿责任,因循守旧,毫无建树;“邪曲背 焉能为亡”概括为“焉能为有无”,并释之为“不足为轻 公型”,即不务正业,谋私利则不遗余力,对公事则敷衍塞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