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概要
新发展 开始采用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因为风力发电机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明亮宽敞 解放后有些牧民过起了定居的生活,还仿照蒙古包的形状建造了土坯房砖瓦房 勒勒车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 蒙古族交通工具 勒勒车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简便”,操控简易方便。用牛马骆驼都可以拉载,即使是妇女也可以驾御一连串的几辆,甚至十几辆。 勒勒车形制也简单,制作修理简易方便。为了适应草原特殊的生活环境,勒勒车制作的地域特点突出,整辆车的车轴车轮辐条车辕车架等构件均是由桦木松木榆木柞木等木料制成,不含有任何铁制的成分。车子分为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等构件组成。车轮是由弧形的木辋连结而成,用36根辐条支撑。上脚由两根长长车辕和数条车撑构成。车辕一般长4米左右,中间用8到10条车撑固定,顶端缠上坚韧的绳索,以此套拉牲畜。车子构造非常简单,而且全木质结构的勒勒车非常便于蒙古族人民就地取材进行制作,即使损坏也易找到材料修理。 勒勒车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大。 这个“大”不是说勒勒车比其它种类车大出多少,而是它的车轮大。勒勒车双轮的直径一般都在一米四五左右,几乎和拉车的牛马一般高,所以勒勒车又被称为“大轱辘车”。车的轱辘巨大,就使这种车适应地形的能力超强。蒙古族人民短途运输长途迁徙中,无论是草原高山沼泽沙漠雪地沟壑,勒勒车走起来都如履平地,轻便快捷,非常适合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民族特色鲜明。 蒙古族的乐器 蒙古族乐器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生活在中国北疆的各游牧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使用各种乐器,蒙古族继承了这些乐器,在成吉思汗时代已有战鼓、号角、胡笳、胡琴等乐器。 马头琴 蒙古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 传统的马头琴是琴身木制,长约 1米,共鸣箱呈梯形,以马皮或羊皮蒙面,以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后经过加工发展,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 (现有的改为蟒皮、桐木板等 ),用白马尾或尼龙丝作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马头琴因此而得名。 中国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演奏马头琴曲 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雅托克 在明朝汉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火不思 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人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口琴 形状像一只酒壶,琴面上刻了一只酒杯。琴头上雕刻着牛头。 科库尔 又名四股子、提琴。蒙古人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四胡 蒙古族的舞蹈 萨吾尔登 安代 顶碗舞 筷子舞 盅子舞 角斗 圈舞 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人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萨吾尔登 蒙古人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安代 鄂尔多斯蒙古人从元帝国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人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顶碗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