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1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念刘和珍君1概要

一、解题: 1.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2.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她,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三、写作背景(一)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四、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1、听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字义。 2、听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3、听读课文,思考:文章涉及了哪几类人?他们各指什么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写作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对“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总结教训和热情讴歌。 3、文章涉及了哪几类人?他们各指什么人? “真的猛士”——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有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个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能为中国献身的中国人。 “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麻木的国民,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势力,鲁迅又称他们为“所谓学者文人” 或“当局者”或 “流言家”,包括段祺瑞执政府。 对这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真的猛士”: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悲) “庸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哀) “有恶意的闲人 ”: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愤) 作者情感: 通览全文,鲁迅先生“悲”和“愤”的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 教学要点: 1、了解刘和珍的有关事迹,体会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一、研读课文: 1、自主阅读全文,找出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部分,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1)毅然预定《莽原》——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嫉恶如仇、具有斗争精神 (3)“常常微笑”“态度很温和”——善良、亲切、宽容 (4)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乐观坚毅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事业心和责任心 (6)“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为国为民捐躯的精神 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渴求真理与进步、具有高度责任心、勇于斗争的爱国青年学生 。 2、点关键: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还有两处需注意: 第一处: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唤醒庸人。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唤醒庸人 另一处: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无话可说”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3、重、难点句分析 再读文章,找出你认为难以理解、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