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伤寒与温病教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论伤寒与温病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张 琪 伤寒与温病为祖国医学论治外感病两大流派,二者的关系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一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有别,不能强求统一;一则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延续,寒温应该统一。 一、伤寒与温病的形成和发展 伤寒与温病均溯源于《内经》、《难经》,当时的温病概括在伤寒之内。张仲景《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而在太阳篇中分别列举了伤寒、中风、温病的证候可见该书中所称之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两者之分在于外邪性质的不同,即寒与温的不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交热中……”,“气大凉交至,寒气行,因而民病寒”。 ——此属寒邪,即狭义的伤寒。 “……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寒乃去,候乃太温……温病乃起……”。 ——此外邪性质为温,因而民病温厉,为热性传染病最早记载。 《伤寒论》有不少条文,系温病用辛温解表而致误。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晋王叔和《脉经》论述了伤寒与温病的不同脉象。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伤寒、时气、温病,斑毒症病诸候,从证候学进行了系统阐发。 《千金方》,《外台秘要》二书中载有较多防治温病的方剂。 由此可见,伤寒与温病起源于《内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其中张仲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促进了伤寒、温病学突飞猛进的发展。 刘河间创立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明确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创立了双解散、凉膈散等表里双解法。 成无己对《伤寒论》详加注解,著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病证治规律,有些是相同的,有些则是相互补充的。 伤寒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虽有表寒、表热的不同,但皆属表证,在病位上并无差异。 伤寒阳明病为里热实证,与温病中焦气分实热证又是一致的。 伤寒少阳半表半里与温病邪入膜原气分证又相同。 温病中焦寒证与伤寒太阴病亦相符。 温病传入下焦与伤寒少阴厥阴二经证多有近似。 如伤寒少阴病从热化之黄连阿胶汤证与温病传入下焦灼伤阴液相类似,伤寒少阴阳虚用真武汤、四逆汤等,温病下焦阳虚、舌白身痛、足跗浮肿,用鹿附汤、安肾汤等,病位相同,方义亦无异。 《伤寒论》厥阴病中乌梅丸、白头翁汤等皆为温病下焦所采用,又《温病条辨》“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六经、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而温病学又在许多方面补充了伤寒之不足,伤寒详于寒略于温,温病详于温略于寒,六经与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各有所长,有一致性也各有不足之处,两者不可偏废。 三、对寒温统一的看法 伤寒与温病既然同是外感病,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二者是可以统一的。伤寒与温病既然同是外感病,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二者是可以统一的。但是温病本身也存在各种流派,内容非常丰富。 如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薛生白《温热论》,余师愚《疫疹一得》,雷丰《时病论》。 吴又可《温疫论》,阐发外感戾气而致病、邪伏膜原证有九传之论。 戴麟郊著《广温热论》,倡五兼十夹学说。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更明于辨疫,力倡杂气为病,列以升降散为主的十五方,以苦寒泻热解毒为法。 柳宝诒《温热逢源》,突出了邪伏少阴,伏气为病,论多精湛。 张风逵《伤暑全书》、王孟英《霍乱论》等各家学说林立,反映了各自的特点,形成了温病学说,存在着各种流派绝非一家所能替代。 如果能撰写一部外感病专著,能熔各家学派之特长于一炉,将是对中医治疗急性热病一大贡献。不然只将《温病条辨》或《外感温热论》与《伤寒论》某些内容合二而一,称之为寒温统一,势必挂一漏万,因叶、吴只能是代表一家之言,上述温病学家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对其不同的学术观点,应兼容并蓄,使之共存并发扬光大,不能强求统一而遗弃精华。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