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历史怀旧到文化消费.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历史怀旧到文化消费

第26卷第5期 常州 工 学 院学报(社科版) Vo1.26No.5 2008年 l0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Oct.2008 从历史怀fEt到文化消费 — — 再论李碧华小说 《胭脂扣》的文化意蕴 王艳芳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李碧华小说 《胭脂扣》发表有年,其所引发的关于香港历史、文化怀旧的讨论经久不休。 离析其人物身份、物件象征以及历史时段发现,李碧华只是巧妙地借用一个传奇和诡异的故事外 壳,以硕果仅存的香港旧物陈景来敷衍一段猎奇的历史,从而成功地将 《胭脂扣》变成 了流行文化 的卖点和消费文化的产物。 关键词:李碧华;《胭脂扣》;历史怀旧;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08)05—0025—05 《胭脂扣》最早发表于 1984年,1987年由关锦 围、香港历史、本土意识等进行细致人微的文化分 鹏导演拍成同名电影,1990年香港舞蹈团在 “第十 析。如花的存在和寻找经历似乎可以看作一个隐 三届亚洲艺术节”上搬演为同名舞剧。《胭脂扣》 喻:在香港的生存世界中,传统的情操观念、历史 当属李碧华无可非议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看 的风物文化都已经永远消失了,阴阳分割而又今 似荒诞不经实则诡异离奇的故事。5O年前的红牌 古贯通的时间只不过是一种有意识的设置,借此 阿姑、现今的鬼魂——如花因一段夙愿未了现身现 来充分并深刻地展现现代人生存的困惑以及文化 代香港。时间上,如花生活于20世纪3O年代,殉 身份的尴尬,而色欲政治阴森鬼气则是李碧华小 情而死的她在地府悠悠荡荡,无法忘情而安定,于 说表现的一贯所长。李碧华的系列小说虽然没有 是以减去七年寿命为代价,再来世上进行一番找 明确标榜将香港作为正面描写对象,也没有刻意 寻;20世纪8O年代的香港,魂兮归来的如花发现 地正面考量香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但几乎每一 5O年前的风物痕迹已荡然无存,找寻之中的她更 篇作品都贯穿着她的香港文化情结。 加确凿地成为一个异物——香港不是她的香港,爱 明显地,《胭脂扣》首先着笔于香港历史和香 情也早就不是她所想象的,在阴间牵念记挂着的情 港人以及香港爱情的创造性尝试,在如花这个50 人十二少早已龌龊麻木、不堪卒睹,于是如花在极 年前的塘西红牌阿姑身上,寄予了作者对香港的 度失望中黯然离去。小说通过其所寻、所遇、所听 历史——塘西风月、香港人的本土身份——如花 和所见,对香港人的历史观念以及文化身份进行了 说我是香港人、香港的爱情——人们只认为那是 一 番别有意味的质疑和拷问。 一 种风俗的怀疑和戏谑,因此而掀起一股怀旧之 应和着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时代情绪以及文 风。 《胭脂扣》对于历史的钩沉和再现不是铺陈 化工作者的情感需求,李碧华及其 《胭脂扣》一时 历史大事,而是通过 “重回现世的名妓向对历史 之间带起 “塘西文类”的怀旧书写高潮。 《胭脂 一 无所知的现代人讲解五十年前的香港。不过讲 扣》已然成为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化读本,研究者 解的既不是官方政治史,也不是经济史,而是从一 从不同的角度对 《胭脂扣》的时代风尚、怀旧氛 个二十二岁殉情的年轻妓女的 小‘’角度看来的 收稿 日期:2008—09—28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