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引发的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引发的思考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引发的思考 刘永相[1],涂缘宏[2],杨晞[2],徐瑞林[1],陈涛[1],张晓勇[1],王瑞妙[1] [1]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 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中段80号,401123 yongxiangliu@,023[2]重庆市电力公司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23号,400014 摘要:电动汽车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的重要价值,但长期以来,其充电还局限于有线传导式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是最新出现的一门技术。论文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做出了技术发展和优点分析,该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上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引言: 2010年11月5日到9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届世界大会Delphi,技术源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无线供电技术”)公司和日本埼玉大学Saitama University)均报道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进展。 在互联网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报道,由此引发了如下思考。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就是摈弃传统传导式电缆,使用无线感应的方式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的技术。无线充电设施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安装在道路路基里的发射端电路,另外一部分是安装在电动汽车底盘内的接收端电路,发射端电路将工频交流电调制成高频电磁场,接收端电路采用和发射端同频、谐振的方式感应发射端电路周围交变电磁场的能量,以交变电压的形式送入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进行处理,车载充电机把交变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后给动力电池充电[1-4]。 图1 无线充电原理图 无线充电技术除了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外,通常还有充电控制器和发射端电路附属物(如电缆),由此构成完整的无线充电方案(如图1)。 发展中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为安全性、充电距离、充电功率和其他技术。 1.安全性。安全性问题是无线充电技术首要考虑问题,针对本问题,麻省理工学院“无线供电技术”课题组展示了该技术的高安全性,人可以安全地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正常工作而不会有不适。HaloIPT公司也提供了类似的信息,HaloIPT的无线充电设施在充电时可以检测充电设施附近是否有小动物,一旦发现有小动物,无线充电设施可自动关闭,停止充电。日本埼玉大学埼玉大学韩国科研人员一公路Yuichi Nagatsuka,Shingo Noguchi,Yasuyoshi Kaneko,Shigeru Abe,etc.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EVS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 A.W.Green and J.T. Boys:10 Khz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Concept and Control,IEEE Power Electronics and Variable Speed Drives Conference,PEVD,No.399,PP.694-699(1994) [3]Y.Nagatsuka,N.Ehara,Y.Kaneko,S.abe and T.Yasuda:Compact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IPEC2010-sapporo,pp.807-813(2010) [4] M.Budia,G.A.Covic and J.T.Boys:Design and Optimisation of Magnetic Structures for Lump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IEEE ECCE,PP.2081-2088(2099) 2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