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 *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Glass life fish (Eigermarnia) 400V Chocolate life fish (Gymnotus carapo) 80V Elephant nose fish (Mormyrid) 1000V Black ghost fish (Sternarchus) 1V Fresh water catfish 400V 一、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MP) (一)概 念 :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势差。 (二)实验现象: (三)证明RP的来源: (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极化状态和极化、反极化 超极化和去极化 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四)与MP相关的概念: (五)膜电位的产生机制 1 化学现象 膜两侧形成电位差的必备条件: 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即浓度差 ②膜的离子选择性通透 ③膜的电阻性和电容性 [K+]差是K+扩散的动力,形成 电位差 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 平衡电位: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的膜两侧电位差(绝缘膜两侧离子流达到平衡时的电势差) 通透膜 选择性通透膜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2 膜电位的产生机制 外 内 电紧张性作用 (作为介质) ②细胞膜的电阻性和电容性 A、膜电阻性: 纯脂质膜106?~109? 生物膜103? 阻碍离子的流动性 膜电阻 R 膜电导 G=1/R 膜离子通透性 P=G B 、膜电容性: 介电常数3~5,6nm厚相当于1μF/cm2 表现为膜表面的离子吸附性 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取决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选择性通透 通透性:K+ > Cl- > Na+ > A- 细胞膜对的离子选择性通透和离子的吸附作用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模式 (三)平衡电位的计算与静息电位的实验证明 ①Nernst公式的计算 EK=RT/ZF?ln[K+]O/[K+]i =59.5 log[K+]O/[K+]i RP=κEK – λENa + μ ECl - θ EA~~EK K+的通透性大于Na+近100倍,故RP非常接近于EK ② Hodgkin 和 Katz的实验 在枪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RP值为-77mv,与Nernst公式的计算值(-87mv)基本符合。 ③人工改变[K+]O/[K+]i,RP也发生相应改变 如:轴突管内置换等张Nacl,RP消失(即[K+]i↓→RP↓) 小结: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K+]o↑→膜内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推测: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特点: (一)具有刺激相关性,非“全或无”现象 (二)电紧张方式扩布 (三)具有总和效应 三、局部电位 强的局部刺激 四、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概 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AP实验现象 特征: A:是非衰减(疲劳)式传导的电位。 B: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C: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自身的特点,与刺激无关 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可兴奋性组织与兴奋性 去 极 化 上 升 支 下降支 (二)动作电位的形状与相关概念 刺激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