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 主讲教师:蔡仲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所在院系:哲学系 联系电邮:caizhong2006@126.com 一、教师简介: 领衔教师:蔡仲,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数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与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史、科学文化。1999-2000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UIUC)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7月曾受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邀请,到美国克莱蒙研究生院出席第三届怀特海学术会议;2006年7月出席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召开的第6届国际怀特海学术会议;2007年3月出席台湾辅仁大学召开的“创生与历程——中西对话”国际会议。承担过本科生“高等数学”、“科学史”、“统计学”、“科学与文化”(本科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专业硕士生“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与文化研究”等课程;专业博士生“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哲学的后实证研究”; 全校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理工类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的教学。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专著3本,译著5部。曾独立承担国家社会基金一项(2004年)、教育部基金一项(2010年)、独立承担并完成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子项目一项(200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一项(2003年)。曾获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2008)。 团队成员: 戴建平,理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2001年以来,一直承担“科学思想史”、“现代科技概论”、“自然哲学导论”等哲学系和匡亚明学院本科生课程,以及全校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理工类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的教学。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3部,译著5部。曾独立承担并完成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子项目两项。曾获江苏省社会科学二等奖(集体完成者之一),多次获南京大学金箔奖教金(2003,2005,2006)。 刘鹏,哲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2007年9月-2008年9月,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研究。从教以来,承担了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西方科学哲学”、哲学系本科生课程“科学思想史”以及全校理工医科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全校本科生新生研讨课“科学与文化”(与蔡仲教授合上)等课程的教学。曾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译著两部,其中《我们从未现代过》入选“2010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二、课程简介: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将采取跨学科的视角全面审视当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既有学科专业的限制,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学生跨学科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敏感性,培养其科学素养,锻炼其理性思维能力,以通识教育为立足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塑造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完整人格,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全面的、合理的科学—技术—社会观,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以及可能的跨学科学习奠定合理的理论根基。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科学技术化时代的人类社会、社会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影响、科学与人生。第一部分具体包括,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和伦理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科学观和技术观的合理界定、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影响(体制层面)、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影响(文化层面)、宗教和伦理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第三部分包括,作为世界观的科学、科学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中的怀疑与批判、科学与信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与人生观。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以跨学科的视角统合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考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打破目前文理分割的条块教学模式,开阔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理性的判断力,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社会观,从而塑造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完整人格的学生。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相关教材: (1)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殷登强 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2)科学与社会 [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张卜天、张东林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1、诺曼·列维特,《被困的普罗米修斯——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