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羁押必要性审查方案的十大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羁押必要性审查方案的十大问题

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十大问题 张兆松 【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 【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9期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增设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进一步强化检察监督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要保障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得到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要从立法的基本立场以及基本的价值追求出发做好司法解释,对诸如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审查的主体、审查的间隔时间、审查的标准、必要性证明责任、审查的模式、审查的期限以及权利救济等问题,作出符合立法宗旨的具体规定。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规则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逮捕羁押普遍化问题。1993—1997年五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893771人,提起公诉2807861人,逮捕率为100.03%。{1}1998年—2002年五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3601357人,提起公诉3666142人,比前五年分别上升24.5%和30.6%,逮捕率为98.23%。{2}2003年至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4232616人,提起公诉4692655人,逮捕率为90.19%。{3}近年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影响下,逮捕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案件,检察机关批捕率仍保持在85%以上。大多数基层检察机关批捕率超过90%。如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 2008年至2011年,批捕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无逮捕必要不捕案件所占比例畸低(见附表)。与此同时,“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的现象非常普遍,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比例很低。   附表:2008-2011年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批捕情况表 年份 受案 人数 批捕 人数 无罪不捕人数 存疑不捕人数 无逮捕必要不捕人数 批捕率 无逮捕必要而不捕占受理案比例 2008 2924 2895 7 23 29 99.01% 0.99% 2009 2593 2517 20 37 19 97.07% 0.73% 2010 2600 2536 9 37 18 97.54% 0.69% 2011 2706 2632 6 39 23 97.27% 0.85%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32条规定:“增加一条,作为第九十三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10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根据这一规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增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这表明:新《刑事诉讼法》建立起了两阶段审查机制,即逮捕必要性审查和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这一开创性的规定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强化检察监督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新《刑事诉讼法》创设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为我国降低羁押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是,“法律的规定相对比较原则,没有对诸如以何种形式进行审查、审查间隔多长时间等具体的操作性问题作出细致的规定,尚需由人民检察院和有关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4}鉴此,本文试在把握立法意蕴的基础上,试就目前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程序问题加以探讨。   一、无羁押必要检察建议的效力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后,如果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而不是“决定”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而不是经人民检察院“批准”。对这一规定不少同志持有异议。如有的认为,“修改后的刑诉法第93条规定,有关机关应当在10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但该条文没有规定监督对象的具体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缺乏法律刚性保障。”{5}有的同志认为,“由于‘通知’并不等同于‘经过审查批准’,新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如何兼顾对‘不应当继续羁押而继续羁押’和对‘应当继续羁押而不继续羁押’的双重监督,不妥善处理这一矛盾,有可能造成该制度在实质上被剥离检察机关的监督视野。”{6}有的还建议,“对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人民检察院作出决定后,应当具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必须执行。”{7}笔者认为,上述异议意见值得商榷。   检察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监督权与处分权的分离。{8}法律监督权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实体处分的权力。“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基本上是一种建议和启动程序权。对

文档评论(0)

taobao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