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学案】粤教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9 李商隐诗三首 .pptVIP

【金牌学案】粤教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9 李商隐诗三首 .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牌学案】粤教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9 李商隐诗三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连线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离乱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无题二首(其一)》 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当时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成为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就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贾生》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柳》 这首诗大致写于大中五年,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诗中经历昔荣今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才调:才华。例:贾生才调更无伦。 无伦:无与伦比。 虚:徒然。例:可怜夜半虚前席。 断肠:销魂,令人陶醉。例:乐游春苑断肠天。 4.积名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无题二首(其一)》的尾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提示:比喻。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意中人则后会难期。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会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点评:此联写诗人心中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可以飞去与对方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这两句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2.可怜夜半虚前席。 点评:“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使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