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学概论”期中考查
“美学概论”期中考查
班级 ___ 学号 姓名______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选一本写读后感。
要求:不少于1500字,请在最后一个回车符处直接回答,勿改动格式,第11周上课时提交打印稿。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最近研读了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的部分内容,收获颇多。一方面通过学习欣赏美学大师的精品之作提升了自己的哲学素养,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在于阅读本书过程中引发起的某些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和自我精神修养的升华。我将自己的感想体会归纳为两大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思考感悟,曾经试图将它们明确划分出来,但发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穿插于阅读之中的,因而本文思想观点显得稍许分散凌乱,不比论文的逻辑严谨望老师体谅。
在“作者的自白”这一部分,朱光潜先生明确地指出了“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以往人们对“美学”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作者提到此书与其他哲学专业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另一种方法,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也就是说其观点大多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朱先生的思想原先收到从康德
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束缚,但他在随后的研究中敢于质疑敢于颠覆,用怀疑形式派的态度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转变给我以启示,我们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像过去在高中那样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应该进行自主的思索,筛选出自己认为有益的东西并吸收最终转化成“内化”了的学识。另外还有一点,辅导员在期中学习交流座谈会时指出“大学的目的不再只是进行知识的储备,更多的是习得一种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模式,培养批判精神”,我想,朱光潜先生思想的转变正是辅导员此番话有力的例证。其次,文中还提到“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这一点让我有所触动。的确,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习惯折中调和或者有意偏颇,例如在写论文时,我们常常搜寻与自己既成观点相照应的有力佐证,但一般都会故意忽视甚至摒弃与所论证的观点不相符的资料,这真真是做学问者的致命伤。因此,我体会到要做好学术着实不容易,不但要沉得下心筛选资料,耐得住繁琐枯燥进行研究,还要有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偷懒敷衍了事。再者,作者提到“一切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我认为这句话很在理。原先我的观点就和所谓一般的“欣赏者”一样,认为有些事物用科学方法分析起来,结果是使“七宝楼台,拆碎不能片段”,不过也许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认为的科学并不把世间事物划分为“应研究的”和“不应研究的”两种。举中医学为例,中医学和中医药之所以至今难以在西方国家推广,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我们靠的是“经验”诊治,无法准确提炼出中药医治疾病时具体有效的关键成分,无法剔除药方里实际上对缓和伤病没有多大作用甚至是对身体有损伤的成分,对其作用的过程讲不清道不明,说白了就是无法用科学计算的方法理性地分析,无法用数据说话。而国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中医的“神秘与奥妙”,不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其实尽是扯淡,中国文化(至少在医药学方面)要想真的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得进行科学剖析。在自白中朱光潜先生说道“世间固然也有许多不研究美学而批判文艺的人们,我不敢忽视粗疏的经验,但是我敢说它不够用,而且有时还误事。”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这一位大师文字表达的素养之高,语言既温婉精当,同时又毫不动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朱先生的笔锋里,我觉得他必是一位柔中带刚的真学者,真文学家,真艺术家。
在《文艺心理学》的正文部分,朱光潜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经验”的概念:指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其后举的例子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作者文字的魅力“有时夕阳还未下,你躺在海滨一个崖石上,看着海面上金黄色的落晖被微风荡漾成无数的细鳞,在那里悠悠蠕动。”——读到此处时正值下午,那午后金色的柔光,那片片斑驳的树影加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让我一时误以为自己研读的不是一本哲学专著而是一本措辞细腻的散文,更让我忘了自己处在“读书”的过程中,恨不得立刻投笔动身,到海滩上好好领略一番书中所描绘的情境。后面作者说道“有时你镇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闲余,翻翻名家的册页,或是在案头抽出一卷诗一部小说或是一本戏曲来消遣,一转瞬间你就跟着作者到另一世界里去。”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时候我会想,难道就甘心让自己迷失在每日每夜听课、做作业、学科测试、各种资格证考试的重复之中吗?!我认为大学不应仅仅是这样,一名大学生在这宝贵的四年时间里更所应追求的是内心的充实、自身涵养的提升。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朱光潜就能成为一个大师,为什么我们仅从他的文笔间就能感受到他与常人不同的儒雅的气质?在于内心的修炼啊!
在阐释“名理”这一概念时,作者提到“我们在思考中决不能在A本身上站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