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死朗读》——尊严的救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生死朗读》——尊严的救赎

尊严的救赎 ——写在读小说《朗读者》之后 文学院中文系08级1044408029 徐卫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同学那得到这本小说《朗读者》,当然他早把它看完了,并对其赞不绝口,在他的强烈推荐之下,我有幸拜读《朗读者》。先前只知道有部电影叫《朗读者》,并不知道电影改编自这部小说,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文学原著和改编影视,我更倾向于前者,所以,这引起了我对小说的极大兴趣,像很多读者一样:“我把它一夜读完。”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贝哈德·施林克的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也是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冠军的德国小说。当时《纽约时报书评》这样评价到,“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藩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灵对话。”同时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基于两次“偶遇”和两次“消失”来建构的,并通过时空转换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情节上的悬念和跌宕起伏使得作品血肉丰腴。小说全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第一次偶遇,小说中的“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黄疸病发作,得一妇人悉心照料并将“我”安全地送回家。自此,15岁的男孩米夏和36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结下了一段秘密情缘。他们密切接触,他和她做爱、出游,为她朗读,直到有一天汉娜第一次消失了,他再也找不到她。却不料,第二次偶然相遇竟然是在法庭上。此时,米夏已是大学法律系的一名学生,前来观摩一场对前纳粹分子的法庭审判;而汉娜却出人意料地站在了被告席上,因为她曾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看守,被指控与一次集中营囚犯死于乡村教堂事件有关。小说至此,无论是从情绪渲染上还是情节发展上都达到了高潮。汉娜羞于暴露自己是文盲,因而工作换了又换,最终还因为工作出色而申请了同样不需要识字的纳粹集中营看守的职位。在法庭,汉娜依旧隐瞒下了不识字的事实,而对更大的罪名“供认不讳”,最终被判终身监禁。那些年头,米夏不断地通过录制磁带的方式给在狱中的汉娜朗读,但从未探望过她,也没给她写过一封信或者捎上一句话,直到汉娜将要提前获释前,米夏才去看了她,并为她安排好了工作和起居,但是,就在出狱那天清晨,汉娜再一次选择了“消失”——自缢,而这一次消失也更为彻底,阴阳两重天。 从表面内容看,小说与其他言情类小说没什么大的区别,或者以爱情为主题或者以爱情为切入,而施林克却选择了两个年龄相差甚大的人物并将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小说里有对情欲的真实呈现,也有对朗读的诗意描绘,一切是那样自然又顺理成章,没有半点伦理上的反感和生理上的恶心。当然,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施林克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对小说深刻主题的独特思考上,包括下一代人怎样面对上一代人所犯下的罪行、人性缺陷的反思、历史责任的追问,每一道命题都显得那样的沉重。而施林克对此所做的思考和表达,最终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读者们似乎是内心清明却又什么也说不出来。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保守秘密的庄重小说,在这个秘密里有美的朗读也充斥着罪恶的历史。为了保守秘密,汉娜可以失去一切,爱情、自由、甚至生命,义无反顾。当一个年轻的男人闯进她的生活并开始影响她大半生的时候,汉娜不再满足于保守秘密,而开始追求用知识去填补“秘密”所造成的精神空洞和尊严的损伤,开始追求人的主体地位。 “为保守秘密,你会走多远?”施林克从某种意义上抛开对罪行的观察和思考,设置一系列的悬念并通过在法庭米夏愕然发现汉娜是个文盲将先前的疑团拨云见雾,同时又向大家抛出“为保守秘密,你会走多远?”的拷问。 汉娜是文盲,所以她选择让米夏甚至集中营的囚犯给她朗读;她拒绝被培养成电车司机,工作一换再换;当法官一遍遍地问她为什么要去集中营工作,她只是说那是个工作;她承认报告是她写的并承担大部分的罪名,而拒绝邀请专家来鉴定笔迹……保守这个秘密,汉娜认为就是保护她的尊严。小说中,汉娜选择离开米夏、放弃她的爱情,却只为她这个秘密,她害怕暴露出来;法庭上,汉娜完全可以承认她是文盲而换得少几年的牢狱之灾。可汉娜没有这么去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羞耻?难道文盲的羞耻感如此深重?难道做文盲比当罪犯更加丢脸吗? 在这里,施林克的回忆戛然而止,并没有草率地下结论,也没有秉持简单的是非观,而是以小说家的冷静和独特视角对问题作出各种猜测和思考,并将“为保守秘密,你会走多远?”交给了读者,发问尖锐而又直抵人性深处。 无疑,施林克是相信苏格拉底那个古老的命题的——美德即知识,罪恶即无知。小说里不止一次出现“麻木不仁”这个词,施林克从人性弱点的角度出发,认为罪犯也有他们的软肋,无知造成他们或愚昧或被利用,他们并非十恶不赦的暴徒。 小说中,汉娜回答“为什么你们不开门”,她说,“我们就是不能让她们给跑了!我对她们有责任……”这样的回答无疑对她自己的现实处境没有一点好处,但回答却是真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