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拉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拉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拉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养育了自己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和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是屈原人格美的完整体现,融入到了屈原的一生之中。 B. “无求”与“苏世”既是屈原的两条做人准则,又是作者对他“独立不迁”人格的进一步补充与阐释。 C. 渔父不满社会的黑暗,成为了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但终究还是选择随波逐流;而屈原则始终坚持原则,不肯同流合污。 D.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是指头脑清醒,是非明辨,这既表现了屈原对正直的追求,又体现了他对真理的维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接着通过大量引用相关作品来分析其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文章借渔父来衬托屈原,从而突出屈原即使会陷入孤立,也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的人生观。 C. 文中引用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 文章紧密围绕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分别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相关作品两个维度来分析其人格的具体表现。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或许只有在自己的祖国实现其“美政”理想,屈原才不会选择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 B. 有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事实叙述,我们便可以确定屈原与渔父的回答确有其事。 C. 勇气支撑着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也正因此,他即使明知自己会和鲧一样悲惨,也决不屈己从俗。 D. “独立不迁”的人格使得屈原面对社会的黑暗,始终保持清高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决不随波逐流。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A“对养育了自己故乡的热爱与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