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北京奥运会会徽分3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 奥运会会徽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它表达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鲜红的色彩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热情气氛;寓意丰富的图形,形如一个“京”字,表达了举办地的名称;也像一个冲向终点的运动员,体现了冲刺极限、创造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似一个载歌载舞中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展现中国神韵 2007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吉祥物 “跃跃” 在造型上采用中国传统神化造型即把南粤人民喜闻乐见的醒狮造型特点融入现代的卡通创作当中,将传统的醒狮形象个性化,特征简洁又具有创新理念,神形兼备,表情活灵活现,威武有气势。又吸取广州市标羊、华南虎以及南派舞狮的造型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突出了岭南特色。作品整体设计比较活泼,动作及造型给人一种虎虎生威、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感觉,充满时代气息,跟更新的思想创意相结合,很好地表现出大学生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F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P 42)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1、清明节纪念先人 2、“因材施教”思想 3、“埋儿奉母” 4、“重男轻女”思想 5、“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6、浩然正气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于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一成不变——消极作用 注意:判断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 材料1: 从孟子“王道”、“仁政”思想,到《礼记》对“天下为公”的描述,再到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设计,“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我国历来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与可贵。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是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资源与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世界,我国也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至今日,人类应该在所谓“征服自然”的问题上转变思路。 此外,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我们应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材料2: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新理念,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广东”战略目标,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也将是十七大最强音。“和谐”成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竞相议论的热门话题,也成了媒体宣传的关键词。 思考: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 小小辩论 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思考: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为什么? 答:(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肯定或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2)观点一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是不科学的。(3)观点二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保守的因素,有不合理的因素是正确的,但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则是不科学的(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仍然必须不断创新; 惟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努力创新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