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庸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庸选读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中庸選讀 中庸其書簡介 一、中庸其書簡介   中庸與大學一樣,都出自禮記。大學是禮記第四十二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西漢劉歆七略有中庸說二篇,至南朝劉宋就有注解的單行本了,比大學早得很多。到了北宋,作注的人更多。宋仁宗時,賞賜給及第之進士,或用大學,或用中庸,或用儒行(禮記第四十一篇)。由此可見,尊崇中庸,並非始於兩宋之理學家,更非始於朱熹。只是二程子(程顥、程頤兄弟)與朱子推崇中庸最力,而朱子的中庸章句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罷了。   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載,中庸分為三十三篇。鄭玄禮記注,也分為三十三篇。至二程子曾改定為三十七節。及朱子章句,又回復三十三章。朱子大學章句與古本幾乎兩樣,但中庸章句則未更動鄭玄古本的篇章次序,只是在分章上有少部分的更易而已。   朱子自謂「四書」是他畢生精神所注。對於大學則曰:「平生精神,盡在此書。」對於中庸則曰:「沉潛反復,蓋亦有年……然後乃敢會眾說而折其中。」可見他用力之深與窮究之精,無怪乎能為後代學者所宗。所以初學中庸者,仍以採用朱子章句為宜。 二、中庸作者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中庸的作者是子思;程頤、朱熹也說子思擔心孔門心法經久將會失其真,因此筆之於書,而成中庸。   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受業於曾子,因述中庸以傳孔門心法,後世尊為「述聖」。曾為魯繆公師。漢書則說他著有子思子二十三篇,唐後亡佚,後人輯有子思子九篇。   當然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也不乏其人,但也找不出有力佐證。近代哲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說:「中段似為子思原來所作之中庸。首末二段,乃後來儒者所加。」這種論斷似乎比較持平而近理。總之,中庸成書當不晚於漢初,而且必是儒家談論人生哲學的經典。 三、中庸要旨 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也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則較平實易解。可見中庸就是中正不變之道。使自己的行為品格適合中正之道,無過、無不及,就是行中庸。   中庸分為三十三章。首章為總論,綜論天命、人性、人道與修己教化之道。言人性受之於天,人若能依循天命之性而行,就可以不偏不倚,這就是人性的常道。也就是行中庸,致中和,足以使天地定位,使萬物生生不息了。   以下三十二章是分述,分別探討、闡釋中庸之旨義。大略可綜合為五大綱領:(一)第一至十一章,論述中庸之難能。(二)第十二至十九章,闡述中庸之道的體、用。(三)第二十章推論修身與治國之道。(四)第二十一至二十九章,闡釋誠是修身之要道。(五)末三章則讚頌孔子之道的偉大。可見中庸確是論性理之篇、天人之學,深含哲理趣味。與大學「內聖外王」之要旨相當契合,也頗切合吾人之生活日用與修己淑世,有心人應該詳讀。 課文 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注釋 天命之謂性 是「天命謂之性」的倒裝。天命,天所賦予人的資質。這裡的「天」是指大自然,即宇宙的主宰。之,它,指天命,代名詞。謂,叫、稱說。性,人性;即人的本性。 率性之謂道 是「率性謂之道」的倒裝。率性,依循人的本性。率,依循。之,率性的代稱。道,人道;即人所當行的道路。 修道之謂教 是「修道謂之教」的倒裝。修,修養、整治。之,修道的代稱。教,教育、教化。 須臾 片刻;指短暫的時間。 戒慎 警惕而審慎。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極言人的言行是無可掩飾的。莫,沒有。見,音現,通「現」,顯露。乎,比,介詞。隱,暗處。微,細事。 慎其獨 言人於獨處獨知時,最易犯錯,故要特別戒慎。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是說人的情感還沒有表達出來時,是純然的本性,不偏不倚,叫做「中」。喜怒哀樂是人表現出來的四種情感。中,中正無偏。 中節 合乎節度,無過與不及。中,音ㄓㄨㄥˋ,符合。 和 平正調諧。 大本 因人的本性中正無偏,這是人道的本體,故稱「大本」。 達道 因人的感情表現得平正調諧,這是人人所共同通達的道路,故稱「達道」。 致 推而極之。 位 安居正位,動詞。 育 順遂生長,動詞。 語譯   天所賦予人的資質,就叫做人性;依循著人性所當行之路,就叫做人道;修治人的行為,使合於人道,就叫做教化。   這種人道是人所不能夠片刻離身的;如果可以離身的,就不是人道了。所以君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特別警惕而審慎;在自己聽不到的地方,特別惶恐畏懼。因為沒有比隱晦的處所更容易顯現的;沒有比微細的事物更容易顯露的。所以君子在獨處獨知時特別戒慎自己的行為。   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動時,本性純然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