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思维.ppt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治思维

【道】:《苏氏易传》卷7:“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也,喻道之似,莫密于此矣……阴阳之未交,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谓之有,此真道之似也。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卷7:“相因而有,谓之生生。夫苟不生,则无得无丧,无吉无凶。方是之时,易存乎其中而人莫见,故谓之道,而不谓之易。有生有物,物转相生,而吉凶得丧之变备矣,方是之时,道行乎其间而人不知,故谓之易,而不谓之道。”卷8:“夫道之大全也,未始有名,而易实开之,赋之以名。以名为不足,而取诸物以寓其意,以物为不足,而正言之。”——道是全体。是全体的状态,不是实体本原。 【理】:《苏氏易传》卷7:“夫无心而一,一而信,则物莫不得尽其天理,以生以死。故生者不德,死者不怨,则圣人者岂不备位于其中哉!吾一有心于其间,则物有侥幸夭枉不尽其理者矣。侥幸者,德之,夭枉者,怨之,德怨交至,则吾任重矣。虽欲备位,可得乎?”卷9:“循万物之理,无往而不自得,谓之顺。”卷7:“使物各安其所,然后厚之以仁。不然,虽欲爱之,不能也。”——具有庄子相对主义色彩。 【善】:《扬雄论》:“夫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恶之论,唯天下之所同安者,圣人指以为善,而一人之所独乐者,则名以为恶。天下之人,固将即其所乐而行之,孰知夫圣人唯其一人之独乐不能胜天下之所同安,是以有善恶之论。”《论语说》:“君子之教人,将以其实,何‘谓’、‘不谓’之有?夫以食色为性,则是可以求得也,而君子禁之;以仁义为命,则是不可求得也,而君子强之。禁其可求者,强其不可求者,天下其孰能从之?”——历史理性;驳孟子性善论,食色、仁义皆从性出,判断标准非先天具备,而是后天社会实践所定。 【性】:《苏氏易传》卷1:“情者性之动也。溯而上至于命,沿而下至于情,无非性者。性之与情,非有善恶之别也,方其散而有为,则谓之情耳。……其于《易》也,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易》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夫刚健中正,纯粹而精者,此乾之大全也,卦也。及其散而有为,分裂四出而各有得焉,则爻也,故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以爻为情,则卦之为性也明矣。”——性是情的全体,也是某种人所以成人的不变的东西。苏轼之前,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扬雄善恶混说,韩愈性三品说。扬雄是折中荀、孟,韩愈是综合前三,认为世人的性有善、善混恶、恶三等。苏轼认为他们都是在说“才”。性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之性。 总结: 第一,整合儒释道。 第二,重“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家的视野。 第三,由全而善,富有实践精神。 第四,道学走向审美。 要之,是实践理性,而非纯粹理性。 (一) “人治”思维 王安石曾说:“法之初行,异论纷纷。始终以为可行者,吕惠卿、曾布也;始终以为不可行者,司马光也。余人则一岀焉,一进焉。”(《宋史·曾布传》) 朱熹云:“只是当时非独荆公要如此,诸贤都有变更意。”(《朱子语类》卷130) 王安石《万言书》:“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法先王之政者,当法其意而已”,“方今天下之才不足,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夫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今自一命以上至于宰相,皆以奉法循令为称其职,拱手而任法,曰,吾岂得自由哉。法既大行,故人为备位。其成也,其败也,其治也,其乱也,天下皆曰非我也,法也。法之弊岂不亦甚矣哉!” (嘉祐七年)病其说之不效,急于有功,而归咎于法制。”(卷7《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 (嘉祐八年)所用之人无常责,而所发之政无成效。……其人专,其政一,然而者不成,未之有也。……是故不可以无术。(卷4《思治论》) (熙宁二年)今议者不察,徒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齐之以智能,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浇风已成。(卷25《上神宗皇帝书》) (熙宁二年)上疏六千余言,极论新法不便。后复因考试进士,拟对御试策进上,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卷32《杭州召还乞郡状》) (熙宁三年)内则不取谋于元臣侍从,而专用新进小生,外则不责成于守令监司,而专用青苗使者,多置闲局,以摈老成,而吏始解体矣。……夫谄谀之人,苟务合意,不惮欺罔者,类皆如此。故凡言百姓乐请青苗钱,乐出助役钱者,皆不可信。(卷25《再上皇帝书》) (熙宁三年)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输之策,并军蒐卒之令,卒然轻发,又甚于前日矣。立事之本,在于知人。”(卷9《拟进士对御试策》) (熙宁七年)“任法而不任人,则责轻而忧浅;庸人之所安,任人而不任法,则责重而忧深,贤者之所乐。”(卷47《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