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与中国农耕文化-论文
农业谚语和气象与中国农耕文化 论文
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流传。谚语的语言简练生动,寓意深刻,并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它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广泛流传中被记录整理保存了下来。许多谚语从产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不仅在当时具有其社会意义,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来自生产斗争的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谚语,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极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谚语界说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的固定语言,在古代,对谚语的解释有许多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也有的学者称谚语为“鄙语”,《尚书·无逸》某氏传中说:“俚语曰谚”,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记载为:“谚,直语也”,《辞海》将谚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P451)《中国谚语集成编辑细则》里面将谚语定义为:“谚语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语句,它是人民智慧和生产斗争、对敌斗争以及各种生活经验之总结,是带有讽喻性、训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特征的语言结晶。”尽管对谚语的解释十分繁多,而且都有着其不同的观点,但从总体上来说他们都承认谚语是一种通俗化的、大众化的语言。谚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它将丰富的内容用浓缩、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诙谐有趣,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1]说明谚语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录了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古籍中都早已经有了谚语的存在,至宋、明、清时期,谚语进一步发展成熟,新中国建立之后,对谚语的研究更加得到了重视。斯大林曾说过这样的话:“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2]由此可见,谚语的创造自然和最具有生产经验的广大劳动群众的语言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当他的学生樊迟问起他如何从事农业活动的时候,他只好承认“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3]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谈到如何学习语言时,首先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并提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4]
谚语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以口语的形态,在广大人民的口头上,被广泛地流传和沿用,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并且在长期的、广泛的流传过程中,不断集中广大群众新的知识,不断经受实践的新的验证,从而不断地扬弃,不断地丰富的智慧之花。谚语是人民语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人民大众,并且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大众生活和工作的土壤之中。学习谚语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汇,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学习谚语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最早记录下来的谚语是那些被称之为“农谚”和“气象谚语”的谚语。[5]它们涵盖了中国各地老百姓长期以来对气象规律和农时的观察。来自生产斗争的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这两类谚语的科学性,也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
二、农业谚语
自古以来,谚语始终活跃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无论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被广泛地运用着。这不仅说明了谚语内容的广博,还同谚语来自民间,与人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有关。《庄户杂字》中开门见山、浅显易懂地阐述了一个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天地,庄农最为先”,“庄农”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6]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在广阔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和丰富的江南水系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早已出现了一批有关农业生产的文字(如“禾”“田”“圃”)。汉族是以农耕起家的,所以汉谚有“七十二行,以农为本”的说法。历代农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劳作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摸索出了农业生产上的种种规律,然后把这些都浓缩到形象、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去,由此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谚语。我们可以从农民群众千百年的谚语中随手举出许多有关农业方面内容的谚语。农业谚语早在汉代的《四民月令》、《田家五行》、晋代的《毛诗草木虫鱼疏》、北魏的《齐民要术》等古书中都有大量的记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