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汉语通论六古书注解.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通论六古书注解

古代汉语 通论·古书注解 古注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义注和史注。义注解释词句意义;史注考订或补充史实。 一,古注体裁 第一,传注体。兴盛于汉代,包括“传”、“注”、“笺”。 “传”是转述师说的一种注解,如《诗经》的毛亨传、《尚书》的孔安国传、《春秋》的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传”的对象都是儒家经典,所以唐代颜师古说“传谓解说经义者也”。东汉以后,学术上的门派之争趣于平静,“传”也就失去了独特性,所以东汉何休说“传谓训诂”。 “注”就是注释注解,主要是作者阐述自己的理解。唐代孔颖达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所传,故谓之“传”。今谓之“注”者,谦也,不敢传授,直注己意而已。”(《礼记·曲礼上》正义)“注”的对象大多是经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如东汉高诱的《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服虔、应劭的《汉书注》等等。 “笺”是郑玄对《诗经》毛亨传作的专门注释。孔颖达说:“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馀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诗·周南·关雎》“郑氏笺”正义) 第二,章句体。也产生于汉代,是以串讲句意、阐发宗旨为中心的一种注解。汉代“章句”很多,大多出于今文学家之手,内容烦琐驳杂,与传、注的简明精审恰恰相反,所以当时有一些学者“羞为章句”。章句体著作保存至今而且比较著名的只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第三,集解体。产生于魏晋之际,是汇集众说而有所甄别取舍的一种注解,如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就汇集了马融、包咸、孔安国等人对《论语》的解说。 集解又叫“集注”、“集传”、“集释”,如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等。有些书虽是集解,但书名不叫“集解”,如郑玄的《周礼注》,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有些书虽名叫“集解”,但并未汇集前人之说,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集经传而解之”。 第四,音义体。产生于魏晋之间,是辨音、释义相结合的一种注解。音义的独特之处一是辨析字音,一是注解与文本相分离——即把所要注解的字词摘录出来,另行注解,然后汇成一编。从汉末至唐,音义著作大量产生,其中有些专为某一部书辨音释义,如三国吴韦昭的《汉书音义》、晋宋之间徐邈的《毛诗音义》、徐广(徐邈弟)的《史记音义》、唐何超的《晋书音义》等;有些为某一批书辨音释义,如唐释玄应和慧琳分别写的两部《一切经音义》。 音义著作中最著名的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这部书搜集并且考订了230多位前代学者对14部经典文献(主要是儒家著作)的疑难字词,分别称作《周易音义》、《毛诗音义》、《庄子音义》等,然后又合为一编,总称《经典释文》,共30卷。 第五,义疏体。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解经又解注的一种注解。又称“义注”、“讲疏”、“注疏”或“疏”。义疏是在南北朝时期玄学清谈和佛经宣讲的影响下产生的,大多是宣讲的讲稿或听众的笔记,所以又称“口义”。义疏不仅解释词义,而且还串讲句意、阐发主旨、申述要义;不仅讲解经文,而且还讲解注文。由于义疏立足于口头宣讲,内容就难免驳杂冗长,这是义疏的致命弱点,当时的大量义疏都因此而消失,保留至今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一部《论语集解义疏》。 义疏在唐宋得到发扬光大,产生了著名的《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20卷,旧题西汉孔安国传,孔—— 3.《诗经正义》70卷,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孔—— 4.《周礼注疏》42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50卷,东汉郑玄注,贾—— 6.《礼记正义》63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60卷,西晋杜预注,孔—— 8.《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谷梁传注疏》20卷,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10.《论语注疏》20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经注疏》9卷,唐玄宗御注,邢 12.《尔雅注疏》10卷,晋郭璞注,邢 13.《孟子注疏》14卷,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注疏》虽然也属“义疏体”,但它奉行“疏不破注”原则,与以往义疏有所不同。 《十三经注疏》名目可分别熟记: 《五经正义》——孔颖达的“易、书、诗、礼记、左传”五种正义; 《九经注疏》——《五经正义》加上贾公彦的《周礼》、《仪礼》注疏和徐彦的《公羊注疏》、杨士勋的《谷梁注疏》四种; 《十三经注疏》——唐人的九种注疏加上宋人的四种注疏:邢昺的《论语》、《孝经》、《尔雅》注疏和孙奭的《孟子注疏》。 易诗书+三礼+三传+语孟尔雅孝经 二,古注内容 (一)注音 第一,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常用术语有“读为、读曰、读同、读与某同、读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