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文献调研报告.doc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文献调研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文献调研报告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文献调研情况概述 王兆辉 王祝康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摘 要: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作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在社会民众生活斗争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非物质抗战历史文化遗产。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文献调研具有学术、历史与现实意义,在确定科学合理的调研方法基础上,通过对大后方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与图书等文献资料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专项普查工作,就选取的抗战歌谣样本的文献来源、时间数量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获取第一手的全面详实、系统完整的文献信息数据资料。 关键词:抗战大后方 歌谣 调查研究 1 前言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作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在社会民众生活斗争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非物质抗战历史文化遗产。 从文化发生学的视角看,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是在中华民族抗战解放战争历史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与歌谣创作者锐意进取的抗战精神融合碰撞的结晶。它们是社会的明镜,是人民的心声,是抗战历史的缩影[1]。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抗日歌谣就开始出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抗战民歌民谣大批涌现,并漫卷全国,遍及各地和各阶层。从政治区域上看,当时抗战大后方包含两大范畴:一个是以大西南地区为重心的国统区,狭义上人们习惯称之为抗战大后方。另一个则是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解放区,亦即敌后抗日根据地。前者在抗战前期,主要由左翼文艺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后者于抗战中后期,在中共引领下掀起了新秧歌运动与新歌剧运动。 从文艺创作学的视角看,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述手段,抗战歌谣是一个开放性的文艺题材。抗战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与底层民众广泛接触,创作了大量抗战歌谣,使群众歌谣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这些抗战歌谣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汲取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同时,这些抗战歌谣歌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被广大人民群众传唱不衰,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无论是歌曲歌唱、民谣山歌,还是短歌小唱、民俗唱词,或者童谣儿歌,作品大多做到了深刻思想性与高度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艺术魅力,创造了歌谣崭新的艺术格调与境界。 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看,抗战历史文献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文本载体,抗战歌谣文献则是我国抗战时期革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内容异常丰富,且多珍贵。一方面,它涉及抗战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等,是研究坚持不屈不挠抗战民族解放革命斗争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它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人们可以在政治学、历史学的视角下,来研究抗战歌谣所反映的中华民族抗战精神与革命斗争历程;可以从哲学、人类学、民族学及民俗学的视角下,来研究抗战歌谣所展现的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风俗习惯;可以在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的视野下,来研究抗战歌谣的语言特色、艺术特点、变化规律与修辞格律的运用等等[2]。 2 调研意义 2.1 学术意义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课题调研通过搜集整理、调查分析与研究,还原抗战歌谣产生、发展演变及高潮的历史语境,从而对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进行全景性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文本数据基础。同时,调研课题有利于发掘抗战歌谣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重构其与国家政治、民众生活史之间的交融脉络,从而探讨抗战歌谣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及传承发展,亦即抗战歌谣在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民众生活中所承担的社会时代功能的研究探索。 2.2 历史意义 课题组将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研究纳入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语境之下,将之不仅看作是抗日战争与抗战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视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投射在社会民众生活的鲜活载体,并在国家政治与社会文化语境中探寻抗战民歌民谣的产生、发展、演变与高潮。抗战大后方歌谣调研有利于真实再现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展示不畏强暴的中华民族英勇气魄,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 2.3 现实意义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课题调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抗战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和借鉴文艺创作宣传创新意识,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抗战歌谣承载了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共同的一段历史发展轨迹,其所蕴含的抗战历史文化是包含台湾人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里的一支奇葩。深入挖掘抗战歌谣,对于广泛传扬抗战历史文化,增进两岸同胞的相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