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该文档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个人权益,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自我成長與永續培力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自我成長與永續培力 成長過程:出生的印痕 (imprint) 「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如何改「運」? 如何培育力量? 我們能作什麼?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 範例:建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困境:知識、現實、與信仰 出路:保育原則 (禁漏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問題與討論 成長過程 出生的印痕:終生的不安與 hungry (饑餓)。 神經系統的成長與整合:幼年至孩童階段。 溝通表達與語文的學習:孩童階段。 生理的成熟:十二至十三歲。 少年的喜悅與煩惱:自我意識與挫折的開始。 知識與經驗的整合:大學階段與社會階段。 理想與現實 (權、名、利、與力):中年的心態。 安心與回顧:老年的心境。 出生的印痕:終生不安與 hungry (饑餓) 圖1. 成長過程與特質。 「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命」: 是「先天」的,任何生命個體「先天」就已存在的,非個體可選擇。 可分為兩各部份: 1. 出生的時空 季節、時辰、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等。 2. 基因型 天份與特質。 名詞定義 「運」: 是「後天」形成的。 雖受「先天」的「命」所影響,但是「可變」的,是「可選擇」的。 可有兩個主成份: 1. 本體 能力與選擇 2. 客體 機緣 名詞定義 內在狀態(內在文化): 指個人內在的心態,看法價值觀信念,等等。 內在的飢渴: 來自出生的印痕,無力無奈與無助的印痕。 此印痕帶來個體「終生」的飢渴。 對「權」、「利」 、「物質」與各種「安心」的飢渴 (內在的「空虛」) 。 個人內在「典範」的變遷 任何個人的「內在狀態」都會傾向於「自我合理化」,成為自己內在的「典範」,自己各種行為與反應的特質。 「典範」的改變(變遷): 是「跳躍式」的變遷,或是「不連續」的變化。 這種變遷類似科學發展過程「典範」的變遷(Thomas Kuhn的理論)。 若動力不足超越「轉捩點」(critical point),則會退回「原典範」。 時「運」與改「運」 「運」的決定: 內在:個人的選擇。 外在:社會「文化」與社會「機緣」。 改「運」,有兩個途徑: 其一,改變個人的「內在狀態」(內在典範)。 其二,進行「社會文化」(社會典範)的變遷。 如何培育力量?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認知論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我自己可以做什麼?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集權與造神:安心之道。 作法:法術操弄與垃圾大戰。 知識的爆炸與捕風捉影:學習速率永遠趕不上知識的成長率。 「物質與技術」超越「精神與科學」的結果:脫韁之火。 失落、空虛、無意義的世代!? 老人與海。 表1. 哈伯馬斯(Habermas)的認知論架構。大体摘取自: 黃瑞祺 (1986), p.129。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認知與經驗的互動與成長:蘆山煙雨浙江潮。 經驗欠缺知識是淺的,知識欠缺經驗則是空的。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自省知識間的矛盾與空白 (哈伯瑪斯的 認知論:批判力) 信念與力量的形成:生命與永恆 (安身立命)。 有信仰,才有力量 破除「法障」與「表象」:出世與入世。 學術真實是可理解的,無法理解的,往往是法術。 我自己可以作什麼?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 學術知識與生活經驗的交會 破除法障與迷思 認同與歸屬的培育 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營造社區的願景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本體:真誠友善,多元多樣 運作:理性、感性、與藝術 目標:朝向我們共同美好的,可持續的未來 我們能作什麼? 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社會運動」 理想的提出, 匯集「社會動力」,推動理想的文化變遷。 公民社會,全球的第三勢力 於1990年代,草根團體已成為全球人類社會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即將有足夠力量與「政府」和「工業」勢力相抗衡。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s)是一種群體的活動。 公民(社會)文化的變遷,想法和看法的改變。 轉捩點 (critical point) 兩種力量的競爭,一種是推動改革(理想追尋者),另一種是維持現狀(既得權利者)。 典範的變遷,跳躍式的改變。 社會運動的本質 目的:獲取民意,文化變遷 爭取民意支持,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 對象:公民與意見領袖 公民:關心或處理公眾事務的國民。 意見領袖:具有民意影響力的公民。 過程:非武力,和平的 武力革命 vs. 和平運動 運作:既得利益者 vs. 社會運動者 ∑ (經濟力 + 社會政治力 + 智慧力) 5a 困境5b 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 VIP
- 2025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基于Javaweb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x VIP
- 医院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应急演练脚本.docx VIP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1.6.“小房子”展示会教案(2025秋版).doc VIP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重大风险隐患项描述实践指南(【2025】测评报告新增).docx VIP
- 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考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秋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册教案.pdf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23年版).doc VIP
- 急性左心衰护理课件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