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开题报告文档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之二(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课 题 类 型:设计□ 实验研究□ 论文 √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 院: 数理学院
指 导 教 师:
开 题 时 间: 2014年3月15号
2014 年 3 月 15 日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1 研究意义
所谓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002) 结合1995,1997,1999年的相关数据, 构建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时序立体数据表,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综合排名和变化趋势;李娟,黄健元(2009)运用回归分析对2007 年我国31 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进行了省际比较;毛盛勇(2009)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3 发展趋势
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必将成为主导型经济。今天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快速增长、高速转化、快速普及与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下的新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普及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机制市场化、办学途径国际化、办学手段信息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办学效果优质化等。
主要设计(研究)内容
本课题首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做了简单的介绍;其次通过对研究方法聚类分析的理论介绍,初步了解了聚类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主要的步骤,其中主要介绍了快速聚类和系统聚类两种方法,而在系统聚类法中包含着离差平方和法、最长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等;最后通过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结论与展望。为以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分布提供了参考。
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含工作重点与难点及拟采用的途径)
1 研究方案
分类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法是聚类分析或者因子分析基础上的聚类分析。由于本文最终期望得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故选择聚类分析方法更简明。基于聚类分析拟采用的途径为:
(1) 首先,搜集文献及数据,对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3)进行预处理及标准化,使数据能够加以比较。
(2)其次,构造关系矩阵(对亲疏关系的描述)。拟采用的衡量指标—相似系数和距离。
(3)再次,选择聚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4)最后,用不同的方法对变量进行聚类,并分析结果的含义,确定最佳分类。
2 工作重点与难点
不同的亲疏测度指标所衡量的亲疏程度的实际意义不同,因此,在进行聚类分析时,应注意亲疏测度指标的选择。
3 拟采用的指标体系
教职工数、正高级专任教师、副高级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招生数、师生比、授予学位数、毕业学生数、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教育经费、教育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
4 工作计划
1月14号至2月23号 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一篇英文文献的中文译文 2月24号至3月15号 并制定开题报告 3月16号至3月31号 从收集的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4月1号至4月10号 认真学习聚类分析的内容,选取数据并进行预处理 4月11号至4月20号 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4月21号至5月10号 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整合论文,完成初稿 5月11号至5月31号 导师审阅,修改文稿,论文定稿 6月1号至6月10号 准备论文答辩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期刊类文献不少于7篇,应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至少附一篇引用的外文文献(3个页面以上)及其译文)
[1]李福华.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3):34-37
[2]楚江亭.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兼论OECD 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13-18
[3]楚江亭,郭德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高教理论,2003,(1):28-30
[4]周志刚,王凤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9):43-47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