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 第四册(第四单元).docVIP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 第四册(第四单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 第四册(第四单元).doc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 第四册(第四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浦口(pǔ) 昏聩(kuì) 顷刻(qǐng) 挣揣(chuài) B.唱喏(nuò) 泠泠(líng) 谂知(shěn) 丹墀(chí) C.揾做(wèn) 诨介(hùn) 后偃(yǎn) 疑窦(dòu) D.错勘(kān) 提防(dī) 亢旱(kàng) 金钏(chuàn) 答案:B 解析:B项“喏”读音为“r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盗跖 嗟怨 亢旱 披枷戴锁 B.斜辉 金钏 厮守 杯盘狼藉 C.淋漓 青鸾 窈窕 悬粱刺股 D.蒿莱 粉黛 翡翠 舆图换槁 答案:A 解析:B项“辉”为“晖”,C项“粱”为“梁”,D项“槁”为“稿”。 3.释义全对的一组是( ) ①刽子磨(摇)旗 ②错勘(判断)贤愚 ③推整(整理)素罗衣 ④花儿、靥儿(酒窝) ⑤淋漓襟袖啼红泪(女子眼泪) ⑥寻思起就里(内中实情) ⑦淡烟暮霭(云气)相遮蔽 ⑧无非是枯井颓巢(破败的鸟窝) ⑨问秦淮旧日窗寮……目断魂消(死的死,散的散) A.②④⑥⑧⑨ B.①③⑤⑦⑨ C.①③⑥⑧⑨ D.①②⑤⑦⑨ 答案:D 解析:③“推整”解释为“假装整理”,④“靥儿”指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窦娥冤》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的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 (2)《哀江南》这套曲子寓情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的景象。 (3)《西厢记》的曲词运用了多种修辞,并融合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富于。 A.昏聩 凄凉 文才 B.昏聩 凄凉 文采 C.昏庸 凄婉 文才 D.昏庸 凄婉 文采 答案:B 解析:“昏聩”比“昏庸”程度重,强调不明是非;“凄凉”与“景象”能搭配,“凄婉”多指声音;而“文才”是指人的,因此选B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怨妇去得疾 疾:迅速。 B.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倩:使。 C.此恨谁知 恨:仇恨。 D.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揾:揩拭。 答案:C 解析:A、B、D三项解释是正确;只有C项的“恨”应解释为“遗憾,不满意”,因为“恨”在古汉语中,是“遗憾,不满意”之意,现代汉语通常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6.“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所运用的修辞格是( ) A.反问 比喻 夸张 B.设问 拟人 比喻 C.拟人 夸张 设问 D.拟人 双关 设问 答案:B 解析:曲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修辞格”;“谁染霜林醉,是离人泪”将物人格化,赋予了人的精神,运用了“拟人修辞格”;将“霜林”比喻成“人的醉脸”,很显然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7.下面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手法,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B.【滚绣球】【端正好】 均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写凄凉暮秋之景就是写莺莺的离愁别绪。 C.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饰物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夸张作为表情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