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1

exit;第一节 炔烃的结构、命名和离域键;二 、命名 1 、系统命名原则同烯烃类似。 2 、如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三键,选择含双、三键在内的最长的链为主链按碳原子数称某烯炔;编号时遵循最低系列原则。从靠近双键或三键的一段开始。 3 、如从三键双键端编号,两者的数值相同,则给双键以最低的编号。;;二 炔烃的物理性质;δ1.8~2.8; A 2.15 B 1.936 C 1.55 D 1.00;第二节、 炔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 烯烃〈氨〈 末端炔烃(乙炔)〈 乙醇 〈 水 pka ~50 ~40 35 25 16 15.7 ;#;二 、炔烃碳碳三键的反应;RC?CR+H2;;1. 加卤素;2 加 HI 和 HCl;3. 加 HBr;4. 酸催化加 水;;*1 Hg2+催化,酸性。 *2 符合马氏规则。 *3 乙炔?乙醛, 末端炔烃?甲基酮,非末端炔烃?两种酮的混合物。;常用的亲核试剂有: ROH(RO-)、HCN(-CN)、 RCOOH(RCOO-);四 ) 炔烃硼氢化;RC?CR’;六)乙炔的聚合;七)自由基加成;一、用邻二卤代烷和偕二卤代烷制备;一、 双烯体的分类、 命名;(2E,4E)-2-4-己二烯;S-顺-1,3-丁二烯 S-(Z)-1,3 -丁二烯 S-cis-1,3-butadiene;二、共扼二烯烃 一)π-π 共轭;;Ψ1,π1;三)、共振理论对共扼结构的描述;注意:;书写共振极限式时遵循的原则: 1.必须符合Lewis结构的要求. 2.原子核的排列相同,电子的排布不同. 3.所有的经典结构式中,配对的或未配对的电子数目应当是一样的.; 判断共振极限式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1、八偶体的极限式比非八偶体的稳定. 2、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经典结构式贡献较大. 3、若极限式满足八偶体电子结构且有电荷分离,电负性大的原子带负电荷,电负性小的原子带正电荷稳定.;4、同号电荷相隔远,异号电荷相隔近的极限式稳定。 5、如参与共振的极限式具有等同的能量,共振杂化体特别稳定,等同的共振极限式贡献相等。 6、参与共振的极限式越多,共振杂化体就越稳定。;三。共轭二烯烃的性质;2、共扼加成的理论解释 1)亲电加成;;3、 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二)、 狄尔斯—阿德尔反应(双烯合成);四、聚集二烯烃;第五节 卤乙烯型???卤丙烯型卤代烃;思考:;;三、电子效应;;在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且共平面的原子时,这些原子中相互平行的轨道之间相互交盖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离域键(delocalized bond)(大键),这种作用称为共轭作用(共轭—平均分担之意,用C表示) ,存在共轭作用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的特性;共轭效应分为静态共轭效应和动态共轭效应。 ☆静态共轭效应:分子内固有的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共轭体系受外电场或试剂的作用而极化;(三)共轭体系的分类 (根据与C=C共轭的P轨道的类型) ;2. P- π 共轭 eg. CH2=CH-Cl;;3. 超共轭效应 σ- π 超共轭 eg. CH3-CH=CH2 ;(2) σ-p 超共轭 eg. (CH3)3C+ ;(1)p-π 共轭: 若有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移动,则为推电子+C;;;★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区别 ?诱导效应(I):是建立在定域键的基础上,是短程的,一般在四键以上(包括四键)此效应可视为零。 共轭效应(C):是建立在离域键的基础上,是远程的,效应存在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往往两种效应同时存在。 作业:P213:7.8、P228:3、5、7、11、14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