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配规章制度资料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袁春晖(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分配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一个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回首六十年,我国分配机制的每一次变化,无不在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等社会各领域掀起革命性回应。所以,认真总结我国建国后分配制度的变化发展,及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年~1978年)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在分配领域实行平均分配,结果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出工不出力和磨洋工成为普遍现象。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结果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旦分配制度失去了激励作用不仅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因。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追求的国家昌盛、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挖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年~1987年)这一阶段是我党摒弃传统观念,克服“左”的思想影响,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实践中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阶段,我国平均主义分配机制基本得到了制止,按劳分配的原则基本得到贯彻,较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日益按商品经济规律来运行,纯粹的按劳动量分配的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已经容纳不了日益丰富的利益分配主体,这个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显尖锐。探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机制新格局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机制(1987年至今)【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平均分配-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分析分配制度的变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指出加强政府调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关键词】分配制度;和谐社会;政府调节【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9)02-0082-04 【收稿日期】2008-03-25 【基金项目】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SJB790024)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袁春晖(1969-),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研究》No.2.2009 輬輰这一阶段,我党不断探索和完善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框架。突破了十三大提出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收入问题上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比较详细和完善的分配政策,特别指出,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分配制度的改革是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的主要突破表现为:提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