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谈大禹的出生地
大 禹 出 生 山 东 考
李 沣
一、
大禹是华夏之祖 ,对大禹出生地的探讨,也是对华夏之源的探讨,对华夏文明之源的探讨。历史文献和近代史学著作中,对大禹出生地的论述似乎比较一致,分岐不大,争论也不多。对大禹的出生地,文献载:
禹兴于西羌。 (《史记·六国年表》)
大禹出西羌。 (《后汉书·载良传》)
大禹出于西羌。 (《新语·术事》)
伯禹“西羌夷人也。”(《帝王世纪》)
禹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产高密(禹),家于西羌,曰石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语
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 (《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尚书緯·帝命验》)
西羌,顾名思义,西方之羌。夏、商、周均定都中原,夏、商、周时的羌,均在王畿的西方。《后汉书·西羌传》曰:“河关(古河关县属金城郡,金城即今兰州)之西南,羌地是也。”西羌是商的近邻,商伐西羌的记载,在甲骨卜辞中比比皆是。文献中还有“武丁征西羌鬼方三年乃克。”故《诗》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周时,“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昆夷之患”也就是羌戎之患。“及武王伐商,羌矛率师会于牧野。”说明商、周时,羌戎主要在西方,但也有很多已经杂居中原。
中原四方的少数民族,古时统称夷,具体来说,东方曰夷,西方曰羌或曰戎,南方曰蛮或曰越,北方曰狄或曰胡,这个界限大体正确,但不是绝对正确。例如戎和狄,北方有西方有,甚至中原也有。因此姜和戎是混居的,由于混居,抑和互婚,还有一个姜戎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徐中舒、刘起釪诸先生考证,姜戎是九州戎的一支。“故戎之名称,以九州戎为最广,合全部而言之。”,“甚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之人物”⑴
这些记载和分析说明,禹生于西羌,或者说禹是西方戎地的人。顾颉刚先生主张此说,郭沫若及尔后的不少学者也认同此说
禹生于西羌,禹所出的西羌的地望,也就是九州戎的地望,按照顾颉刚和刘起釪先生的考证,九州戎“是中国西半部的一个大地名,其境大抵西从今陕甘二省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东达嵩山,而以晋境为主体。”⑵徐中舒先在《巴蜀文化绪论》一文中说:“陆浑之戎后来又称为阴戎,为九州戎。他们所居的区域极广。《左传·昭公四年》把陆浑的居区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州、中南、九州之险也。’这个九州,就是九州戎。”⑶史学界论及夏的疆域时,往往引用此文,也就是说,九州戎的地域与夏的地域,基本重合。
关于夏都,有平阳、安邑、阳城、阳翟诸说,而且这些说法,现在基本都有考古学的证明。刘起釪先生在引证了各种考古数据后说:“根据这些测定年代,则陶寺类型文化的时代最早,东下冯类型二里头文化时代次之,偃师二里头文化时代最晚。”⑷这三个考古文化区域基本对应着平阳、安邑、阳城,说明禹夏是从晋中到晋南,再到河南偃师地区。照此分析,禹的出生地似在秦晋之间。《帝王世纪》有:“鲧国在秦晋之间”之语,如果说这一记载正确,与刘先生的上述分析就十分吻合。
上述文献记载和史学前辈考证分析的结论就是,禹生于西羌或曰羌戎,其地望在九州之域,再具体点,就是秦晋之间。
二、
由于大禹是具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对禹的出生地大而化之,考证到此也就可了。但有的经史学家对此还不满足,对禹的出生地说的更为具体,具体到郡、县、村。三国时的经学家谯周(蜀汉大臣,巴西西充国人,今四川阆中西南)在《蜀本纪》中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云:“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水经·沫水注》:“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汶山郡后改为茂州,汶山郡的郡址,就在汶川县县城。《元和郡县图志》云:“广柔故县,在县(汶川县)西七十二里。┄┄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寰宇记》又说:“石纽村在汶川县西一百四十里。”三国以后,尤其是唐时的历史文献,把禹的出生地说的十分具体了,即汶山郡广柔县石纽(或石纽村、石纽乡、石纽邑、石纽山)
从文献学上考察,“石纽”最早出自何文?经查有二:一是刘宋裴駰在《史记集解》中引晋人皇甫谧语:“孟子称禹生石纽”,这一引言的可靠性令人怀疑。如果孟子确有其言,就直截了当引孟子曰,为什么裴駰又引晋人皇甫谧曰?说明此语的出处已经十分含糊。二是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吴越春秋》曰:高密(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赵晔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比上述各文献都要早,这应该是“石纽”说的最原始出处。赵晔是会稽(浙江绍兴)人,早年去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一去二十年,因此他对蜀地及蜀地的传说掌故还是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