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受腐刑于太始说.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迁受腐刑于太始说

司马迁受腐刑于太始二年说 陆 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对于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研究者众说不一,《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对此有互为矛盾的记录。本文不仅指出这两段记录是由于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差异,还排比《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汉书·司马迁传》和《汉书·李广苏建传》等相关史料,勾勒出“李陵之祸”的整个过程,确定司马迁所遭“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 [关键词] 司马迁;李陵之祸;腐刑;天汉三年;太始二年 “李陵之祸”作为司马迁人生中的一次重挫,对于其发愤著史有着重要影响。而分析“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具体影响方式和程度,不能脱离事件发生的实际过程。事件的过程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和《汉书·司马迁传》中均有叙述,但由于各自侧重不同,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尤其是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有天汉二年说、天汉三年说、天汉四年说,莫衷一是。分歧的源头在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中的两段矛盾的记录: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汉书·司马迁传》 《汉书》所叙,文字皆从《太史公自序》而稍简略,惟系年不同。《自序》为“七年”,《汉书》为“十年”,而两者前文均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太史公与壶遂问对,“于是论次其文”之事,则两文所记的“李陵之祸”发生年代,一为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一为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一般认为《汉书》“十”字“必是‘七’字的笔误,或是后世所讹”。但是为古书改字须有版本依据。汉隶“十”、“七”虽均为横竖交叉的十字,但“十”字为长竖短横,“七”为长横短竖,差别明显(如图),笔误可能性不大。《汉书补注》称“何焯曰:‘十年,《史》作七年’;徐广注:‘天汉三年,作七为是’;瞿鸿禨曰:乾道本作七年。”,显然倾向于“十”为“七”之误,但恰恰说明了何焯、徐广所见的《汉书》版本均为“十年”,至于瞿鸿禨已是清末人,所说的乾道本即使为真宋本,也当是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擅改本,今日所见《汉书》版本均为“十年”,可知瞿鸿禨所言为孤证,不可信。 对此古籍记载分歧,张艳国曾提出司马迁“两度下狱”的新看法:“第一次在天汉二年岁末;第二次在天汉三年岁末,并在此次下狱受了宫刑。”但考察《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事件前后之间,没有丝毫“开释”的消息和“再度下狱”的情节,而且把《汉书》的“十年”由司马迁始为太史令的元封三年数起,已经脱离了《汉书》纪年的实际,《汉书》和《史记》的这两段文字都列在太初元年的事件后,起始时间并无二致。 本人认为,《自序》和《汉书》的这点分歧透露了司马迁受“李陵之祸”实际过程的重要线索,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考虑《汉书》叙事的整体性,综合考察《汉书》相关纪、传,同时把《史记·自序》和《报任少卿书》综合为司马迁“李陵之祸”叙述整体。另外,要充分考虑到两人由于对“李陵之祸”认识的差异而造成的叙述方式的分歧。两人对于“李陵之祸”一词的使用其实是不同的。 首先使用“李陵之祸”一词的是司马迁,他的解释是“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缧绁,本意为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如《论语·公冶长》中“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是如此使用。这种用法在《史记》中常见: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史记·管晏列传》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史记·孔子世家》 所以,司马迁《自序》中“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一语只记下狱之始,并未提到腐刑。 而班固《汉书》中尽管使用“幽于缧绁”,但只是套用司马迁字句,或把“缧绁”理解为处罚腐刑罪犯的监狱——蚕室署监狱。班固认为“李陵之祸”中最重要的是遭受腐刑,或把“李陵之祸”仅理解为遭受腐刑,故而系年于受腐刑年,曰“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关于这一点可以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另一个细微差别:《自序》中是“身毁不用矣”;《汉书》中是“身亏不用矣”。一字之差,透露出两种记叙的取舍不同。 毁,《说文》:缺也;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亏,《说文》:气损也;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两字的细微差别在于:“毁”表示质的毁坏,而“亏”只是量的缺损。所以“毁”往往用于名声、建筑受损,因为名声、建筑一旦“毁”就彻底失去价值;而“亏”多用于“月满则亏”,因为月的“亏”和气一样,可以恢复。 司马迁在《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