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经济.pptVIP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的经济.ppt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清初经济状况 明末清初持续四十年的战乱,是南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如号称膏腴的四川,则是“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清廷颁布“迁海令”,强迫闽、广、江、浙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在先后三次的大迁徙中,毁城郭,焚庐舍,“尽夷其地、空其人”,使滨海数千里无复人烟。城市工商业也同样受到严重摧残。如湖广地区“市遍蓬蒿”,残破不堪。 * * * 关于“圈地”的知识 满族入关前,努尔哈赤与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1621)四月迁都辽沈,六月即颁布“圈地与计丁授田”令机辽东全部土地收归后金国有,取田三十万亩给予满足八旗官兵,同时将辽东剩余土地重新分配,对原住汉民“计丁授田”“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亩种粮之田,一亩种棉之田” 顺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两次颁布圈地令。根据上述命令,旗人携绳骑马,大规模地圈量占夺汉人土地。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即依附于满族贵族),补充其壮丁队伍。有些汉人地主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还带地投充。土地圈占后,八旗贵族和官员、兵丁,按照各自地位高低及所属壮丁多少,分得数量不等的土地。其大部分落入了贵族和官员之手。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内的顺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间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东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进行,圈占总数达16万多顷(一说19万多顷)。驻防外地的八旗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过圈地,但规模较小。圈地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 危害: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以致“流民南窜,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者;有刮树皮抉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乌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几何矣”。 清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第一、停止圈地 康熙八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 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者, 悉令给还民间。” 第一、停止 康熙八年,“自后圈占民房地, 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者, 悉令给还民间。” 第一、停止圈地 康熙八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 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者, 悉令给还民间。” 第二、实行:“更名田” 康熙八年,承认明末 清初战乱中农民 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令其耕种,永为世业” 三、奖励垦荒 四、整顿赋役制度 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才真正完成。又立鱼鳞册和黄册,使之与《赋役全书》相表里。 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府于1712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代役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不是免除丁银。 到雍正时,清政府又进一步实行了 “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按人丁派役和由此派生的代役银基本上被废除。这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并使封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削弱。 五、废除匠籍 明代匠户有匠籍。清廷曾于1645年(顺治二年)一度“免直省京班匠价,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康熙时最后废除了匠籍制度。匠户不但在事实上而且在法律上也摆脱了封建政府的人身奴役,从而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一、农业 清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 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何炳棣对17、18世纪中国人口的估计(约数):万历二十八年(1600)1.5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1.5亿乾隆四十四年(1779)2.75亿 乾隆五十九年(1794)3.13亿(葛曹数字?)具体数字人口的大量增加,有摊丁入亩等方面的因素,也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更加盛行。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桑养蚕也很兴盛,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农民都大量种植桑树。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从明代开始由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在清代大面积推广,在人口问题开始突出的中国尤具有重大意义。 手工业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