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十章节传播效果研究上课件幻灯片.pptVIP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节传播效果研究上课件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一) 传播效果研究的双重含义及其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 1、双重含义:   ⑴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⑵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 影响 和结果的总体。 2、基本方面:⑴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        ⑵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二) 传播效果划分的3个层面 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三)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划分的3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通过大众传媒认识周围环境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倡导价值观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典型报道 (四) 传播效果的各种分类 1、从时间上分: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2、从传播者意图上分: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3、从效果性质上分: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 4、戈尔丁的效果分类: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预期:目的性 目标性强 非预期:一般无目的性目标性 短期预期预测 二战时美国战争动员 长期预期预测 (五) 效果研究的课题领域 P235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的研究:考察传播者的性质、传播者在信息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研究: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的关联。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的研究:考察讯息载体或象征符号的意谓、功能和效果的特性。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研究: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6、宏观的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与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对社会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等。 (六)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虑,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来加深我们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2、实践意义:传播效果研究既包含了对媒介活动的宏观社会效果和影响的考察,又包含了对具体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的分析,可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出现的背景 1、媒介背景:20世纪初,印刷媒介进入大众报刊时代,与此同时,电影、广播等电子媒介也相继登场,并迅速发展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2、社会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战)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的3个时期 1、第一时期(魔弹论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2、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 传播流研究 说服性传播 使用与满足研究 3、第三时期(新效果理论时期):70年代至现在。 “魔弹论”(“皮下注射论”或“靶子论”)的含义 30年代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的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产生的背景 1. 西方本能心理学和社会理论的流行(“刺激--反应”论) 2. 大众社会论的影响(个人的孤立无援、相互隔绝) 魔弹论的缺陷及其谬误   这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40年代 1.传播流的含义及其研究成果   ⑴含义: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叫传播流程。   ⑵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的《人际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2.拉扎斯菲尔德等的理论发现   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⑵选择性接触假说;   ⑶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⑷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强化效果、结晶效果、改变效果。 3. 卡兹等的验证:《个人影响》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