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美国设计师在水里种出衣服1997年上映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
美 國
美國設計師在水裡“種”出衣服
1997年上映的法國導演呂克·貝松代表作《第五元素》中的科幻場景,現在看起來其實並不那麼遙遠—在這部電影中,未來的人類可以用機器直接生產出肌體,像織毛衣那樣修復缺損組織。
雖然“編織”出肌膚還未完全實現,但自己生長出被稱做“第二層肌膚”的衣服已經成為現實。時裝設計師Suzanne Lee和兩個生化學家Paul Freemont、Alexander BismarCK合作的生物時裝項目BioCoutURe,目前已利用微生物種出了幾款風格各異的時裝。
2010年,Lee第一次在茶葉水中成功種植出纖維材料。其配方是用含糖的綠茶水做培養基,添加混合酵母,培養某種或者某些細菌,2至4周之後,茶水裡就能長出類似布料的東西。
曬乾後那些重疊的材料邊緣會自然接合在一起,所以這種生物製衣的技術甚至省去了傳統縫合加工的過程。製衣過程中還可以根據需要在材料中嵌入不同的花紋形狀。
當所有水分蒸發掉後,根據配方的不同,衣服的質感可以類似紙,也可以類似皮。其表面一層緊緻得像草紙一樣的介質,也有助於用天然植物染料著色—在體溫的作用下,這會感覺更加柔軟舒適。
10年前,當時34歲的Lee為籌備一本關於時尚未來的書,採訪了一個生物學家和材料科學家,這讓她發現利用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生成紡織纖維材料是可行的。“儘管今天時尚潮流的變更速度已經越來越快,材料的多樣性卻仍然欠缺,可供選擇的纖維種類屈指可數。”Lee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細菌纖維素僅僅是微生物材料領域中的一部分。Lee現在正與設計師和科學家合作,嘗試開發出新型的皮革、絲綢以及其他紡織材料。
她同南非設計師Hamish Morrow一起為運動裝開發了防水絲綢材料,同時也在研究通過“活生生的有機物”列印生產出“蜘蛛絲”。此外,Lee正與曾開發出“人造肉”的美國生物皮革公司Modern Meadow合作。該公司試圖將從動物體內提取的活細胞植入BioCouture的生物材料表層中,從而呈現出不同動物皮毛的效果。在這些材料開始自我生長之前,可以自主控制它們最終的品質、形狀和顏色等等。
身為時尚和紡織布料設計師的Lee,如今會經常向生物學家求教。她認為,生物學能給未來的紡織纖維材料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通過不同的DNA組合,可以製造出前所未有功能和質地的材料。
生物降解的一大優勢在於能夠提前預設。“比如你希望這件衣服就穿3個月,你可以在這些有機纖維生長出來之前就把這些要素設定進去。這在大規模量產的同時也解決了可持續的問題。”
傳統服裝製造業是從大量的原材料中裁剪出所需要的造型,被裁剪掉的部分就被丟棄了,而BioCouture的技術可以直接生長出所需要的服裝款式和造型,不會造成纖維材料不必要的浪費。此外,以一件皮夾克為例,用生物衣的手段只需要消耗50升水,而傳統的製造工藝要用掉上萬升。
《時代週刊》曾把BioCouture項目列為2010年度50個最佳發明之一,不久之前,倫敦科學博物館也特意為它辦了一次展覽。
技術與時尚的結合近幾年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不過大多的技術創新都是由技術公司發起的,它們能夠生產出出色的產品,但說實話,穿戴在身上未必美觀。Lee希望,BioCouture項目能鼓勵更多的設計師參與技術產品的開發設計。
現在,她已經把某種類似皮革材料的種植技術進行優化,讓它們看起來更時髦。比如一款概念設計“疤痕緊身上衣”。它的材質仿似皮膚,有疤痕一樣的圖紋,靈感則來自於非洲部落的標記,豆點的花紋就好像生產這身衣服的那些微生物的形狀,用Lee的話來說,如同“纖維紡織工廠裡的幽靈”。
此外,Lee還設計了一款“生物牛仔夾克”,把生物材料浸染在天然靛青中就能做出深藍色的效果,並且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
在各種嘗試過程中,她發現,接觸金屬元素的話,生物材料會形成深色的花紋;如果塗上一層發酵柿子的染料,則可讓衣服更耐穿---這是她從日本學來的,發酵柿子的染料曾經被那裡的消防員用來防火。
然而,仍處於試驗階段的BioCouture要想實現商業化,首先還要解決細菌生長的可控性問題。目前,這些纖維素還無法自主塑造出形狀,而是需要人工干預---將其附著在人體造型的3D模具上,或是通過傳統的縫紉,才能完成塑形的工作。
“人工修復的過程必然會在材料表面留下‘傷痕’,為了不影響整件服裝的圖紋造型,就需要對再生和修復的環境有非常精製嚴格的控制。”BioCouture的聯合創始人、生化學家Bismarck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讓他苦惱的另一個問題是細菌纖維素的吸水性太強。“遇水之後它們會額外增加98%的重量,穿在身上的話,這個負擔可不小。”有一種解決方案是添加以石油化工為基礎的防水納米塗層,但Bismarck拒絕採用這種做法。“我相信一定有技術可以讓我們完全保持這種制衣技術的生物屬性。”現在,他正在研究如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