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野草中色彩意象的双重意义梁玉洁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DOC

试析野草中色彩意象的双重意义梁玉洁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析野草中色彩意象的双重意义梁玉洁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试析《野草》中色彩意象的双重意义 梁玉洁 (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5级研究生) 摘 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而在各种象征性形象中,色彩的象征是非常突出的。鲁迅把他对社会、人生的“小感触”隐藏在变幻的色彩中,营造出一种冷峻幽深的艺术境界。在《野草》中着意描绘三类色彩:灰黑、白、红。灰黑象征暗示那个黑暗的社会和他自己迷惘悲观的心理、以及黑色所独有的刚毅不屈的坚韧;白色的双重象征意义:一是孤独抗争黑暗现实而引起的绝望、虚无情绪;二是透过绝望的点滴希望,依旧对未来保留美好信心的小温暖;红色则传达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和复仇,同时也折射出对希望的追求和生命的礼赞。可以说,鲁迅笔下象征性色彩形象的选择和色彩意境的铸造,使《野草》拥有了更为独特的美学魅力和哲学价值。 关键词:色彩意象;灰黑;白;红;双重意义 “色彩”一词用来表现客观物质世界的总的色彩现象,它不只包括色彩的颜色数量,也包含了各类形状以及形色各异的世间万象[]。色彩本身没有感情,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通过色彩感受到情绪的变化,这与色彩的表意特点有关。我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色彩的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人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色彩概念。那些成为某种表达模式或公式化标记的色彩语言,往往启动了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因此,能够在色彩与概念之间形成默认的契约关系;人们很容易接受其中所蕴涵的表达意图,从而使色彩语言具有了表意功能[]。当这些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的刺激产生呼应时,色彩的情绪表现就凸显了。色彩成为一种语言,不仅与色彩的表意特点、语言的聚合组合关系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对人们意识形态构成的影响,还有就是与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心理条件以及民族、年龄、文化、性别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变化着。 《野草》是一部色彩纷呈的散文诗,它的色彩是心灵的色彩,是鲁迅内心复杂意识和多种情感的艺术表现。研究《野草》,离不开对其色彩的观察和分析。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就提到了鲁迅有很高的美术修养,他对色彩及其配合亦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所以《野草》中或明或暗的色彩意象,足见鲁迅对色彩运用的得心应手,反映出他对事物冷静细致地观察,富于感情和幻想,某种色彩象征喻指的不仅是某一有形的事物,还暗示着无形的情感意绪,这些色彩能说话达意,传达给读者来自他心灵复杂的讯息。鲁迅对于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把握,他在《野草》中着意涂抹灰黑、白、红这三类色彩,并且总能让这些色彩由表面皮相趋向内在化和心灵化,赋予色彩双重性的意义,点染出浓郁的象征意味。 绝望、虚空又坚毅的灰黑色 俄裔法国画家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在色彩世界中,灰色恐怕是最被动的色彩,它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一旦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若靠近冷色,则变为温和的暖灰色。无论黑白的混合、全色的混合,最终都导致中性灰色。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的最安稳的休息点[]。 研究鲁迅的作品,时代因素是原点的作用,而色彩又是《野草》不可忽略的研究点。色彩与时代本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个时代都有适合该时代的特殊色彩。 《野草》写于1924 年至1926 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最黑暗、最反动、最令人绝望的阶段之一。鲁迅在这一时期深切地感受到整个中国所弥漫的浓烟瘴气和思想文化界的压抑、颓废,感受到自身的孤独、彷徨与苦闷。他在给与《野草》写于同一时期的小说集《彷徨》的题辞中所写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正是他当时的处境与心境的写照,灰和黑一直笼罩着整部散文诗集,成为一种主色调,营造着晦暗而令人颤栗的气氛,使《野草》负荷着阴暗的力量的重压。 鲁迅很自然地在他的散文诗中极力渲染灰色和黑色,让灰黑这两种冷色调来象征暗示这个阴暗的社会和他自身悲凉的感思。 鲁迅在《好的故事》中,梦见“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却仍是在“昏暗”的灯罩、“昏沉的夜”的背景下。当被骤然惊醒时,想要记下这梦中美好的碎影,却“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一篇美好的故事,永远停留在“昏沉的夜……”。梦中的场景难得一见作者罗列了许多柔和的色彩,和美好明艳的物象,正是这些“日光”般明亮的色彩,更衬出了“昏暗”的可怕的力量。灰黑的夜击碎了美的人和事,连一丝“红霓色的碎影”都不剩下,梦醒后还是那灰黑的时代。纵使有美人美事,如果这外在环境始终的黑暗、肃杀,整个中国始终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那这些美好的色彩也只会被涂抹上一层灰暗,直到失去所有色彩。而在《求乞者》中,更是把这种环境的灰黑描述的深刻反复。“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屡次出现的“灰土”使灰色充斥着整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