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专题综合训练(十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十二 专题综合训练(十二)

;1.(2017·玉林、柳州二模,24)“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解析 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 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主张,不是孔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2.(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2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解析 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 要求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 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 老子与孔子要求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3.(2017·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24)《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明 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 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 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解析 根据题意,题目强调的是兵家对于战争和用兵的思想,并未提到对不义战争的看法,故A项错误; 题目中提到的是先秦时期兵家的思想,并未进行比较或看出此时的军事理论趋于成熟,故B项错误; 题目强调的是兵家思想,并未提到此时的社会背景,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明主虑之,???将修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得出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故D项正确。;4.(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2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解析 西汉末年的王莽敢于代汉自立,而反观东汉末年的豪强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东汉一朝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出现加强,故A项错误; 两汉自汉武帝之后社会对君权神授都较为推崇,无法解释东汉末年的这种巨大变化,故B项错误; 进入东汉时期,随着儒学“三纲五常”思想的进一步理论化,才出现材料中权臣豪强对帝位觊觎野心表现的强烈反差,故C项正确;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最早萌生于明清之际而非两汉之间,故D项错误。;5.(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26)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解析 根据题目中汉代的教育系统,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 儒家已经垄断学校教育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官学、私学相得益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均很完善,下移趋势并未看出,故C项错误; 根据题意,中央太学并未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故D项错误。;6.(2017·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二模,26)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解析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故B项错误; 画中净饭王等穿着、净饭王与其夫人和儿子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 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7.(2017·德阳三模,26)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 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 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 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解析 据材料“化解了身处逆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