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中国饮茶发展史
中国饮茶发展史
饮茶起源、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唐煎宋点明冲泡的饮茶方式流变。
要求: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概念、饮茶历史的发展过程。
茶的起源
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茶树有乔木型、半乔木型、灌木型。野生茶树都是乔木型,人工种植的是灌木型,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过渡期是半乔木型。从乔木到灌木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气候和土壤等生长自然条件的变化,二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而经常剪修,让茶树矮化,便于采摘茶叶。据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在江西婺源茶文化第一村得出的结论,灌木型茶树如果长年无人管理,任其疯长,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乔木,如果再经过几百年之后,就有可能恢复到野生茶树的形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是“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即炎帝。炎帝就是传说中的农业神,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化身。在距今4千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育繁衍,野兽肉和水果不够吃了,人类处于危难时期,这时候炎帝诞生了。炎帝长大后,教人们播种五谷,又发明农具,使人类从狩猎时期进入农业时期,不再受饥荒之苦了,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神农。饥饿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疾病又在人类中蔓延.为了给人们治病,神农开始寻找草药.他亲自去采摘各种野草,并一一品尝,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吃下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次他吃下一种树叶,看它在肠胃里走来走去的,把五脏六腑洗涤得干干净净,于是就给它起个名字叫“查”(茶)。这个传说,记载在世界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不仅发现茶能解毒,而且生津止渴,健脑提神。这就是茶的药用价值。这个传说虽然神话,但是能够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人们对茶已有了解。也有学者认为神农尝百草主要是为了寻找食物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发现茶还能解毒,所以茶又作为药物来进入人们的生活。所以说饮茶之始,是“食药同源”,食用在先,药用在后,饮用是再后来的事。
陈文华教授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采用科学考证方法,利用前贤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将人们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推到了1万年以前至6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如果得到学术界广泛的认可,那么将改写中华茶文化具有几千年历史之说。最近(2010年10月9日),湖南醴陵市唐家坳村窑址群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出土瓷器2000多件,经专家初步判断,窑址群中马冲窑为北宋民窑,这将一直被认为“始于雍正七年”的醴陵窑历史整整向前推进了680年。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比外国人写的《茶叶全书》推论的饮茶始于公元5世纪要提前五百多年。
(2)以茶代酒
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皓,酷爱饮酒,每次宴请群臣,规定每人七升酒,而且每升一干,见底。孙皓是暴君,群臣不敢违命,违命要杀头。但是孙皓有个宠信的大臣叫韦曜,不能喝酒,要让他喝七升酒,喝不到一升就醉倒了,孙皓不忍心杀了他(舍不得,但后来也杀了,因为他不听话了),就暗地里赐给韦曜茶喝,别人喝七升酒,他喝七升茶。史称“以茶代酒”,传流至今,当今在酒席上,不能饮酒的,一般都“以茶代酒”。
此典故出于《吴志。韦曜传》
(3)王濛“水厄”
晋代王濛的“水厄”,故事见《世说新语》。王濛是士大夫,是一位非常热心于推广饮茶的好客之人,经常邀请人到家里喝茶。但是不被北方南迁过来的人理解,反而把应邀去王濛家饮茶当作灾难,觉得茶的苦涩难以下咽,但碍于情面又不得不喝,所以一听王濛请客喝茶,都说“唉,今天又有水厄了”。意思是又遭难了,遇到了喝茶水的厄运。可见那时人们还不习惯饮茶。
(4)以茶养廉
晋代的陆纳是一个以勤俭著称的地方官员,任吴兴太守时,有一位叫谢安的大将军去登门拜访,陆纳以清茶一碗招待这位贵客,他的侄子认为叔父太小气,便自作主张办了一桌酒菜招待人家。等客人走后,陆纳狠狠地责备了侄子,说他败坏了自己清廉的声誉,还让人打了他四十大棍。“以茶养廉”说明那时侯还是以饮酒为主,以茶待客的清廉风气尚未形成。
此见《晋中兴书》
(5)“漏卮”和“酪奴”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饮茶的推广和普及的初期,随着东晋王朝南移建都建康(南京)及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北方贵族和南方名士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因生活习惯不同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也产生了许多茶事典故。王肃是南齐的官员,其父是南齐雍州刺史,因得罪了朝廷连同七子中的五子被杀,王肃和三弟设法逃出,投奔了北魏。初到北方洛阳不习惯吃羊肉和酪浆,就吃鱼羹,喝茶汤。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