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面具起源刍议
面具起源刍议
顾朴光
面具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称为假面、魌头、套头,在民间,则有脸子、面壳、鬼脸等俗称。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有一个图象,形状如一人头戴面具,额头尖耸,耳部向上椎立,下边缀以耳坠般的装饰,供窥视的两个眼孔开在面具中央偏上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最初的“魌”字(注1);另有一个图象,郭沫若先生亦释为“魌”字,可见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对面具就有了记载。作为一种人类美学意识凝固而成的物化形态和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面具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祭祀、舞蹈、戏剧、入社仪式和民俗活动之中,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雕刻、绘画、戏剧、舞蹈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考古学和历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在其摇篮时期都曾经产生过面具。今天,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尤其在那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中,面具仍然非常流行。即使在那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欧洲和北美,面具亦并未绝迹,而经常在戏剧、舞蹈和民俗活动中出现。
关于面具的起源,大量资料表明,面具既是原始人类生存斗争的手段,也是原始人类混沌思维的产物,它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一样,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它和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仪式都有着紧密联系。换言之,是以上诸多因素,共同孕育了面具这一人类历史上十分古老而又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下面,分四点论之。
面具起源于狩猎活动
人类本是动物种群中的一员,经过几百万年在莽莽洪荒中的拼搏和进化,特别是工具和火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终于站立起来,与动物彻底分道扬镳了。上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注2)那时动物既是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考古资料表明,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动物就是原始人主要的食物对象;即使在新石器时代,狩猎在社会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原始人用石球、木棒、投枪、弓箭、套索等原始武器,依靠集体的力量,猎取野猪、野牛、野马、赤鹿、羚羊、鸵鸟、虎、象、豹、熊、狼、狐、披毛犀等野兽。由于原始人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因此狩猎既没有把握,又非常危险。上山打猎空手而返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会被猛兽咬伤或吃掉。为了生存和发展,原始人不得不想出种种办法来提高狩猎的能力,并防止被野兽伤害。在狩猎活动中用面具进行化装,便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原始社会的面具与今天的面具差异甚大,二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对于原始人来说,面具只是假形化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很少作为独立的道具使用。它通常用动物的头、角、羽、齿等制作,佩戴时连同动物的皮毛一起披在身上;有的还在面具顶端或周围饰以鸟羽、贝壳、串珠、花朵等,并用土红或白垩在臂、腿、胸、腰等部位画满各种图案。也有一些面具是用木、竹、陶、石、椰壳、龟甲和植物纤维之类制作的,原始人在使用此类面具时,同样要对身体的其它部位进行装饰。原始人在狩猎活动中使用面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有的含义今天已经很难弄清,下面三种则较为明确。
其一,为了麻痹或诱骗猎物,使之把自己当作它们的同类而丧失警惕,借此偷偷接近猎物,然后发动突然袭击将其杀死或捕获。
原始人如何利用面具伪装进行狩猎今天已经不太清楚,但我们可以从后世的一些例子了解其大致情况。我国满族入关前后,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哨鹿”活动。届时由一个“引鹿人”戴着剥制的鹿头,身披鹿皮藏在灌木丛中,待黎明时分,“引鹿人”用一支鹿哨吹奏出母鹿的求偶声,公鹿听见鹿哨,纷纷循声前来交配,有时还为了争夺交配权而互相争斗,这时埋伏在四周的猎人乘机开枪将其射杀。内蒙古草原流传的一首古老民歌,叙述了猎人利用面具狩猎而发生的一场悲剧:从前,草原上有一对亲密的兄弟,一次,他们披上兽皮,装扮成野兽外出狩猎。为了能打到较多的猎物,他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走去。不久哥哥发现大树后面有一只熊,他举箭射去,熊中箭倒地而死。他走近一看,原来被射死的不是熊,而是他的弟弟(注3)。这个故事反映,猎人利用面具(或假形化装)狩猎,在古代相当普遍。
南非开普省赫舍尔地区的一幅史前岩画,真实地再现了原始人利用面具伪装进行狩猎的场面。该画描绘一个猎人身披鸵鸟皮,伪装成鸵鸟,他手里拿着弓箭,悄悄走近鸵鸟群。鸵鸟似乎发现了伪装的猎人,纷纷回过头警觉地打量着他。类似的图像在我国史前岩画中也不乏其例。凿刻于内蒙古阴山山脉的一幅岩画,主要表现两个假形化装的猎人。右边的猎人身材高大,著连衣,头戴蒙面帽或面具,头顶饰鹿角,身后有尾饰;他右手叉腰,左臂外伸,仿佛在召唤远处的动物,诱骗它们朝自己靠拢。左边的猎人身材矮小,作鸟形装扮,他利用右边的猎人作掩护,张弓搭箭,对准猎物(注4)。
其二,为了威慑捕猎对象,使之感到恐惧,不敢伤害自己,这样既能增加狩猎的安全系数,又能提高狩猎的成功率。
董每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