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尚辅网 / 六.光学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文学家就开始着手实验用简单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去改正由于大气湍流所引起是图像的畸变。自适应光学系统首先要测出大气使星光波前变化的数据,确定波前的每一部分同其它部分的相位差有多大。然后根据这种信息来调整改正镜的形状,精确地进行表面变形使之恰好抵消由大气湍流引起的畸变。当自适应光学系统正确工作时,波前的所有部分都应同相到达焦点,形成完整清晰的像。 自适应光学的发展使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冲破大气湍流造成的对望远镜分辨率的极限,以致可以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竞争。 自适应光学尽管希望很大,但也有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全面超过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不可能的。 尚辅网 / 第二讲观天巨眼400年——光学望远镜的发展 在没有望远镜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双眼观察各类天体来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各种性质。自从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古人幻想中的千里眼变成了现实。在望远镜约400年历史中的前300多年,光学望远镜几乎是获取天体信息的惟一手段,光学天文学也几乎成为天文学的代名词。近几十年来由于射电天文和空间天文的崛起使光学天文学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全波段时代的到来并没有降低光学望远镜的作用。各个波段的观测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竞争中光学望远镜又有了惊人的发展。 尚辅网 / 一、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和早期光学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主要工具之一,大多数天文学上用的光学望远镜,都是由一片大的曲面镜,代替透镜来聚焦,这样可以确保灵敏的探测器能用最大限度收集从遥远星球发出的管线,而透镜则会在光线通过时把其中的一部分吸收 。 光学天文望远镜主要有三大类: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反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利用透镜作主镜收集光线并将光线屈折到焦点上。 反射式望远镜则使用一块凹透镜作主镜,将入射光线反射后会聚到焦点上。 折反射式则是在反射镜的基础上在入口处加一块称为修正镜的透镜。 尚辅网 / 1.人类第一架光学望远镜——伽利略的折射式望远镜 1609年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他制作的天文望远镜都是折射式望远镜,是用一块凸透镜作物镜,一块凹透镜作目镜。虽然他研制的几架望远镜的口径都只有几厘米,但却获得了许多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他发现了太阳表面的黑子,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环形山,木星的4颗卫星,以及金星的圆缺变化。更令人吃惊的是,当他把望远镜对准了夜空中那条柔和的光带——银河时,看到了多如牛毛的星星。 尚辅网 / 太阳表面的黑子 尚辅网 / 尚辅网 / 木星的4颗卫星 尚辅网 / 金星的圆缺变化 尚辅网 / 银河 尚辅网 / 由于玻璃对各种颜色光的折射率各部相同,用单透镜作物镜回产生严重的色差。色差是天文观测中的大忌,它会使一个观测目标变成一个色彩斑斓的光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折射式望远镜都不再用一块透镜作物镜,而是用两三块或更多块折射率不同的玻璃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物镜使用,成为消色差的光学系统。常用的有双胶合物镜、双分离物镜、三分离物镜,等等。 尚辅网 / 2.牛顿发明反射式望远镜 折射镜的一个重大缺陷是会产生色差。牛顿是首先了解色差产生原因的科学家。为避开折射望远镜的这一缺陷,牛顿开始研制反射望远镜。 牛顿用青铜凹面镜来代替凸透镜作物镜,再在这面凹面反射镜的焦点位置上倾斜的放置一小片平面镜,把会聚后的光再反射到目镜上。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反射式望远镜,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类型的望远镜称之为“牛顿式望远镜”. 尚辅网 /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作物镜的抛物面镜,二是平面反射镜,三是目镜。由前端入射的光被反射镜会聚到一块平面镜。平面镜是斜着放置的,以便把光线反射到安装在镜筒侧面的目镜上。牛顿式光学系统的相对口径一般为1/3到1/5,它的特点是光力强,像质优良。 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卡塞格林发明了一种反射系统,由抛物面镜物镜、双曲面副镜和目镜组成。 尚辅网 / 由于反射系统的主镜重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