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陵墓.ppt.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陵墓.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陵地下宫殿内景 * 4.随葬品 古人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支配下,厚葬之风一直是丧葬文化的主流,随葬品品种丰富、数量巨大,几乎活人所用者皆为死者所用,是盗墓之风的诱因,但也为我们保留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物,成为旅游鉴赏的对象。 * (1)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生产的普及,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武器以及装饰品等,多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时期,随葬品中还出现了陶制礼器。 * (2)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生产技术发达,为社会上层广泛采用。并且青铜礼器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贵族墓葬多采用青铜礼器随葬。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铜礼器重达10to秦铜车马制作精致,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 (3)丝织品 我国是丝织业发达的大国,随葬品中丝织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难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已经有丝麻织品随葬。汉代墓出土丝织品中包括绢、纱、绮、罗、锦等。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重不足50g。 * (4)玉器 古人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此葬玉成为重要的礼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认为玉器施覆于尸体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块就成为死者佩带的精美耳饰,晚期的良渚文化几乎每个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环绕,玉璧、玉璇玑居中,形成“玉殓葬”。殷商的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有琮、璧、环、璜、琥等礼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饰品等。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随葬玉器。 * (5)明器 所谓明器,又称冥器、鬼器,就是专门为随葬死者而制作的各种器物。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礼器、兵器、工具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院、栏圈等模型以及人、兽等,大凡世之所见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了,它们大小和真人真马相同,排列成军阵,规模庞大,制作达到了已发现的历代陶俑中的顶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温釉陶器“唐三彩”,出现了分工齐全的各类三彩俑,包括镇墓兽俑、仪仗俑、乐舞俑等,成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但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或之后焚烧。 * 商代(号鸟)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 商代卜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 * 商代带流虎(扳下一个金)象牙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 商代甲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 * 商代偶方彝(河南妇好墓出土) * 商代司母戊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 商代铁刃铜铖(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 * 商代玉凤(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 商代玉龙(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 西周漆豆(复原)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遗存 * 东周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 东周冰槛(金字边)(曾侯乙墓出土) * 东周金银镶嵌龙凤形方案(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 东周莲鹤方壶(河南新郑出土) * 东周龙凤纹绣绢衾 * 东周龙凤纹尊(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 谢 谢~ * * * * * * * * * 中 国 古代陵墓 主讲:袭志富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则指埋棺之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荒野。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对死者遗体进行埋葬,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怀和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幻想的基础上,人们渐渐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于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以讨好死者灵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 *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死者的安葬日趋重视,墓葬开始有了明确的制度,即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墓地发展为户外氏族公共墓地。 此时人们开始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这种能更好地保护尸体的土葬,开始成为普遍的葬法。位于黄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遗址多数是土坑葬,其布局类似于当时人们居住的村落。而且许多公共墓地的尸骨头部都朝着一个方向。 * 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文、武之兆,与地平齐”。 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与地面平齐,上面无任何标志,也就是《易·系辞》提到的“不封不树”方式,即墓地不起坟、不种树。 *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