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927桥梁勘察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K5927桥梁勘察报告

宣城市界牌至祠山岗公路改建工程 K5+927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勘) 1. 工程概况 拟建桥梁位于拟建界牌至祠山岗公路桩号K5+927处,为上跨主线的乡村道路桥。桥梁全长24米,单跨。因桥梁设计的需要,我单位勘察处对拟建场地进行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2. 勘察目的与任务 2.1 勘察目的 对拟建桥梁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 2.2 勘察任务 1、详细查明拟建桥位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水埋藏条件; 2、详细查明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岩土的成因、分布、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发展趋势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3、提供拟建桥位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4、对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5、提出地基与基础方案的建议,提供地基容许承载力、钻孔桩极限摩阻力等岩土设计参数。 2.3 勘察依据 ①《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②《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③《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④《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 勘察工作 3.1 勘探点布置 本次勘察外业采用钻探及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手段,根据拟建桥梁的类别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于拟建桥台处共布置钻孔2个。 3.2 勘察工作量 外业勘探工作自2009年8月27日开始,8月31日结束。使用一台XJ-150型钻机成孔,配合取样及原位测试等勘探作业。外业完成工作量见表1。室内试验及资料整理工作于2009年9月20日完成。 表1 外业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类别 项目 钻孔 孔口高程测量(次) 地下水位测量(次) 动探 (次) 标贯 (次) 孔数(个) 2 2 2 6 孔深(米) 18.8-20.8 累计进尺(米) 39.6 111 取样 岩样(件) 4 土样(件) 2 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广德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面积2156平方公里。广德县是山区县,西南、东南为黄山余脉和天目山余脉环抱,中北部丘陵起伏,是一个不封闭的盆地,海拔600m 以下分布着由花岗岩、砂岩、页岩、千枚岩等发育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大地构造属南京凹陷边缘部分,地质断裂构造发育,是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的地区之一。该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仍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矿山地质灾害。 桥梁所在区域地貌单元为山地;桥梁所在场地未发现活动断裂及其他影响工程稳定性的地质构造。 4.2 地层分布及特征 该区域地层属侏罗纪扬子地层地层区,浙西地层分区,为劳村组地层。本组为一套灰紫、紫红色块状角砾岩,砂砾岩,砂砾岩与细砂岩互层,夹黄绿色粗砂岩、灰绿色凝灰质砾岩,顶部有一层灰红色薄层砂质页岩,与下伏地层青白口系历口群呈不整合接触。根据野外编录、现场调查,参考收集的资料,现将拟建场地地层分为7层,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①层填筑土:素填土;灰色;不均匀;密实;干燥;主要成分为粘土,含少量石子、砂粒;为原简易路面;层厚0.3m。 ②层粘土:红褐色;稍湿;硬塑状态;表层孔隙发育;该层为残积土层,该层在场地分布广泛,厚度为1.2~1.4m。 ③层全风化砂岩:棕红色;稍湿;岩石结构完全破坏,呈土状;该层在场地分布广泛,层厚为3.1~3.2m。 ④层强风化砂岩:棕红色;稍湿;岩石结构破坏强烈,呈土状;夹数薄层砾岩。该层在场地分布广泛,层厚为7.1~8.3m。 ⑤层中风化砾岩:棕红色;稍湿;岩石结构中等程度破坏,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为69%,层厚为1.8m。 ⑥层微风化砾岩:棕红色;稍湿;岩石结构轻微破坏,岩质较硬,岩芯完整性稍好,岩芯采取率大于75%,层厚为1.8~2.1m。 ⑦层新鲜面砾岩:棕红色;稍湿;岩石结构完整,裂隙不发育,钙质胶结程度好,岩质坚硬;砾石粒径为0.3~2cm,砾石岩性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岩芯采取率为86%,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4.3 地下水 ①松散层孔隙水:可分为第四系砂层孔隙潜水和第四系松散层中上层滞水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分布于冲沟河谷地带,补给条件好,水量较丰富;后者分布于丘陵坡脚或缓坡地带,水量较小,旱季可能干涸。 ②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附存于区内基岩裂隙中,受大气降水及冲沟中的地表水补给,稍具季节性变化。勘察期间地下水位为5.8~5.9米。 经水质实验分析可知,场地地下水对钢筋砼无侵蚀性。 4.4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 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为0.05g,对应于原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5.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