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讲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瞿秋白等人 主张废除汉字,用拉丁字母拼音。 超方言的老官话,称为“普通话”,区别于北京话为基础的老官话。 普通话——现代汉语标准语的确立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并且对普通话的内容和推广普通话的具体措施做了深入的讨论。 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规定普通话的内容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明确了现代汉语规范的标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迅速发展。 概念 汉语 国语 华语 中国话 中文 官话 白话 普通话 Mandarin Chinese Standard Chinese * * * * * * *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口语和书面语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汉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语言有口耳相传的口语形式和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两种。 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 他们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需要分开叙述。 方言分歧 春秋战国方言分歧已经相当明显: 有楚大夫于此,欲求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国闹市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楚人谓乳毂(gǔ),谓虎於(wū)菟(tú)。(《左传· 宣公四年》) 雅言、通语 春秋战国“雅言”: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汉代“通语”“凡语”: 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杨雄《方言》) 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杨雄《方言》) 一、书面形式的发展 古代的书面语也是在当时的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但当它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书面语的传统以后,就不再跟着口语一起变化。时间长了以后,就逐渐和口语脱节,最后变成读出来听不懂,写出来不经学习看不懂的书面语言——文言。 白话 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唐末); 到十二三世纪宋元之际,白话文已经发展成为相当成熟的书面语言; 明清以来用白话文写作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白话文这种书面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于全国各地,不仅大家能看懂,还被非北方方言地区的人用来写作,在相当大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 白话文运动 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 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作《白话文学史》。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用“三大主义”来呼应胡适的“八条主张”。 1920年9月,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本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 至此,白话文才打败文言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资格。 胡适《尝试集·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口语形式的发展 权威方言的更替: 长安、洛阳-北京 长安、洛阳 雅言时期书面上的共同语可能没有十分严格的语音标准,但是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遵循,就必然有一种具有权威性的方言作为各地方的人学习的基础。在古代,只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都城方言才具有这样的权威性。 从商周到北宋,都城一直在中原地区,而且主要是在长安(西安)和洛阳两地。因此,这种全国都能通行的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应该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地区方言。 隋·颜之推《音辞篇》:“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唐末·李涪《刊误》:“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下之中,禀气特正”。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北京 公元十世纪左右,契丹定燕京为陪都,辽国五京之一。 1153,金灭辽,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一国首都。在金统治的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内,长安和洛阳不再是政治中心,这个地方的方言也不再具有权威性地位。 元代 元(1206-1368)蒙古族在北京建起元大都,取代过去的长安和洛阳,成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元大都话也就逐渐成为新的权威性方言。 元杂剧的盛行也为大都话的普及起到推广作用。 元杂剧四大家除白朴外,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是大都人。 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用韵编写的,书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